以“十二五”来稳增长

2011-12-29 00:00:00李慧勇
新财富 2011年12期


  在十二五规划全面展开的情况下,我们对2012年经济不悲观。增长回落,但总体风险不大。通胀回落,但不至于出现通货紧缩。
  
  2011年是十二五的第一年,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十二五规划实施进展缓慢。除了保障性住房建设基本完成目标之外,其他离预期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展望未来,我认为以下四个方面因素将使得落实十二五规划成为2012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一是外围经济进一步恶化,倒逼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进行调整。二是经济加速下滑风险加大。三是伴随着国内流动性和大宗商品价格涨幅回落,国内通胀压力将明显缓解。四是伴随着地方政府换届和党的十八大的召开,十二五规划实施的组织条件将逐渐具备。
  十二五规划的核心是调结构,在当前经济下滑风险加大的背景下,十二五规划也承担着保增长的重要任务。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构建中国参与全球经济分工的双循环模式,替代原来的单循环模式,形成和消费国、资源国(包括零部件提供国)的良性互动,提升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二是构建立足于促内需、提升国内产业竞争力的国内经济良性循环模式,形成东中西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格局、投资/消费良性互动格局,通过放松垄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行业竞争力。三是趁通胀压力缓解之际,加快实施资源税,推进电力等要素价格。理顺要素价格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实施节能减排的最有效手段,但却会在短期内加剧通胀压力。2012年总体通胀压力下降,恰恰为理顺要素价格创造了契机。
  
  2012年二季度
  现经济增长低点
  经济增长的最终表现取决于市场力量和政策力量的博弈。就2012年的情况看,出口和房地产代表的市场力量向下,政策代表的力量向上,预计全年经济增长8.6%,呈现前低后高的态势。增长的低点在二季度前后。
  从市场力量本身来看,经济仍将维持惯性下滑的态势。其一是出口。欧洲、新兴经济体出口回落将带动我国出口再下台阶,预计2012年出口增速将回落到13.5%左右。出口增速的回落,将带动外贸和相关产业的继续收缩。其二是房地产。房地产销售不振,前期更多地受到限购和信贷额度偏紧的影响,伴随着经济的调整和房地产价格的下滑,信心和房价对房地产业的影响体现,房地产销售和投资将呈现螺旋式下跌的趋势。出口和房地产是我国目前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其增速回落的叠加将使得经济加速下滑。
  就政策力量来看,伴随着经济周期的演变,主要矛盾的转变,宏观政策重点将从控通胀转向稳增长。政策力量将成为对抗经济下滑的决定性力量。从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对比看,当非政府投资趋弱,经济增长面临问题的时候,政府投资往往成为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而当经济有过热风险,政府往往通过适当放慢开工节奏来避免经济过热。2011年政府投资的退为2012年政府投资的进预留了空间。政府完全可以通过十二五项目的实施来达到保增长的目的。
  
  通货膨胀呈前高后低的格局
  输入性、周期性通胀压力减弱有助于通胀回落,但要素价格改革可能使得通胀难以大幅回落,预计全年CPI上涨3.2%,呈现前高后低的格局。
  中国的通货膨胀呈现周期性和结构性叠加的双重性。从这两个方面看,2012年通胀会回落,但回落的幅度不会太大。周期性力量的弱化,以及需求和货币紧缩的滞后效应,有助于通胀的回落,但两个方面的变化使得通胀仍然承压。一是大宗商品价格难以大幅回落。2012年全球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低于2011年,加之金融市场动荡,资金从商品回流美元,大宗商品价格涨幅将会回落,但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财政政策使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流动性泛滥的趋势不仅不会改变,甚至有可能加剧,在这种情况下,大宗商品价格即使回落也幅度有限。二是资源和公用事业涨价。在今冬明春大面积缺电、五大发电集团大规模亏损的情况下,电价上调是大势所趋。同时,资源税实施范围也将扩大,资源价格也将上涨,这将推动CPI上涨。总体上看,我们预计2012年通胀会回落,但仍可能保持在3.2%的水平。
  
  政策从控通胀转向稳增长
  如果说控通胀主要靠货币政策的话,财政政策将在稳增长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货币政策方面,利率政策空间有限,更多将通过准备金下调来缓解资金紧张。
  相对于欧美政策空间受限,中国政策具有更多的空间。首先是财政政策。中国的政府负债率总体上并不高,发债仍有空间。特别是在融资结构多元化的背景下,国债和地方债发行的规模将明显扩大。在减税方面,为了扶持中小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的发展,结构性减税力度会明显加大。其次,在货币政策方面,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都可以下调。不过考虑到相对于3%左右的物价水平,中国的利率水平并不高,利率大幅度下调的空间不大。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稳定货币增长将是最主要的手段。这一是由于此时物价回落到政府容忍区间;二是房地产价格基本得到控制;三是欧债危机可能再次爆发,资金可能面临流出压力,需要通过下调准备金率进行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