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伦敦:人民币下西洋的意义

2011-12-29 00:00:00赵岩
证券市场周刊 2011年34期


  中国政府让人民币借伦敦下西洋的政策选择,不仅形成对香港前站的最佳互补,对中英有利,也对全球投资者有益。也许,唯一不愿看到这一切的就是英国的老牌盟友美国了。
  
  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当美国抱怨欧洲离心离德,使其国际影响力大大降低,压迫人民币升值难偿所愿之时,英国又携手中国,在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上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George Osborne)9月8日在伦敦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举行会晤,表示伦敦希望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
  众所周知,中国在金融危机后,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促使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降低对美元的依赖,香港成为首个人民币离岸中心。
  除了香港,表达同样兴趣的还有伦敦、新加坡、纽约。从2011年4月开始,谋求发展人民币离岸业务的消息便接踵传来。
  香港有中国刻意培植,是离岸人民币和人民币国际化试验场;新加坡同中国贸易关系密切,其金管局期待和中国联合将其打造成第二人民币离岸中心;纽约作为全球金融中心,1月中国银行纽约分行首度开放美国客户人民币账户和人民币买卖业务;伦敦作为全球最大的外汇交易市场,也是历史最悠久的国际金融中心和欧洲美元的结算中心。
  人民币国际化借伦敦出海,参与方和旁观者都明白,这对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改善全球金融稳定性风险的深刻意义。
  伦敦地处美洲和亚洲之间,人民币选择伦敦,获得的不仅有欧洲美元的经验,更具备成为一个24小时全球交易货币的机会。
  借助伦敦,全球投资者也会获得更多分散外汇资产、获得更多人民币交易机会。中国政府让人民币借伦敦下西洋的政策选择,不仅形成对香港前站的最佳互补,对中英有利,也对全球投资者有益。
  也许,唯一不愿看到这一切的就是英国的老牌盟友美国了。
  更重要的是,2008年金融海啸以来,伴随全球的经济动力链条重整,全球货币体系也迎来前所未有的改革和变动机遇。
  除了人民币离岸中心,货币互换也是重要内容,并且不断跨越洲际。
  2011年4月,中国央行与新西兰储备银行签署了金额为25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此前,中国央行已与韩国、香港地区、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根廷、冰岛、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规模近人民币8000亿元。
  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4月在北京表示,新加坡某中资银行将成为人民币清算银行。而同在4月,伦敦金融城市长白尔雅(Michael燘ear)在访问香港和北京时,亦一度向两地传媒喊话:“随着中国贸易的发展,这个(人民币离岸)市场会越来越大,不是香港一个中心可以吃得下去的。”
  英国上议院反对党财政发言人戴维斯称,伦敦的金融机构正在积极发展人民币相关业务,未来在交易当中,要加入人民币作为一种支付手段。
  随着人民币流动性的提高,人民币在伦敦也已形成一定规模。
  “现在伦敦每天和人民币有关的交易量,如果以美元的等量计算,实际上已达到了2亿美元,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牬魑钩啤!坝⒏窭家心芄灰砸桓龌醣一セ唬ǖ男问剑┖椭泄胄腥ズ献鳎紫嚷醭稣庖徊剑痛砹巳嗣癖夜驶勇锥仄鸩降囊桓鲋っ鳌!?保罗沃尔克曾经预言美国将优雅地衰落。危机后的衰落确实还算优雅,但是再优雅,也依然是大势所趋的全球相对优势弱化。美元的全球优势和美国的地位一样,还远未被撼动,但是一切正在进行中。
  
  作者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及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现旅居美国旧金山
  邮箱:yanina.zha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