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不出信贷怎么办

2011-12-29 00:00:00史尧尧
证券市场周刊 2011年45期


  
  资产增长已近极限,资产证券化是一服解药。
  
  一边是利润高到不好意思公布,一边是银行股表现的持续低迷,症结究竟在哪儿?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陈玉宇认为,银行利润太高的原因一是信贷紧缩,二是利率管制。“信贷紧缩使银行贷款利率大幅抬高,但利率管制使银行业维持了存款的低利率。”
  如何改变?有官员表示利率市场化迟迟无法推进是根本障碍,也有监管人士和银行业者表示不赞同。
  首先,从国有银行股改到上市,中央政府已花费2万多亿元,这要上市银行偿还;其次,如上市后放开利率管制,由于上市银行大股东左右银行经营行为,高存款利率必然推高贷款利率,这对本身就缺少资本的中国经济发展不利;最后,之所以要动用财政资金剥离不良资产是因为公司治理不健全,希望上市后通过市场监督逐步使银行形成良好的治理机制,再放开相关监管政策。
  现在是否可以放松利率管制呢?
  
  资产增长已近极限
  12月5日起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虽然此举将释放流动性近4000亿元,但多数分析师认为,下降存准率不能提升银行信贷投放能力。
  东方证券认为,释放的流动性主要集中在银行间市场,体现为银行同业负债,但从同业负债到存款这个过程很难实现,除非放开信用债发行。即降准难以改变银行不断趋紧的贷存比现状,这正是目前信贷投放面临的最大瓶颈。
  多位银行业人士表示,在M2低位运行的背景下,较低的货币乘数无法创造更多存款,而热钱和居民存款的流出加大了银行吸收存款的难度。单一降低银行上交存款的比例,不能改变存款下降的现实。
  要根本解决问题,目前75%贷存比监管红线恐难以维持。
  在东方证券看来,2000年以来,银行业贷存比维持在75%以下,受益于外汇占款增加导致持续货币投放,如果热钱外流,银行增量贷存比会超过75%。
  中国银行(601988.SH,3988.HK)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认为,从长远看,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大部分由银行承担,压力太大。银行自身资产已十分庞大,让其承担压力之前,银行需减轻自身负担,如卖贷款等。
  “目前,银行贷款主导的间接融资比例仍占企业融资总量的75%以上,这几乎已达极限,不太可能再增长了。目前现状是,银行一方面被动放贷;另一方面却高息拉存款。解决之道在于建立一个类似于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债券交易市场,以此将证券市场和信贷市场打通,缓解银行资产负债及融资压力。”曹解释说。
  如果银行住房按揭贷款、铁路贷款等XBASEHFSuN5ON6EXTKzW/eeNBnVSE+8U/UWYV5P29CU=都能证券化,贷款被换成资金,银行吸收存款的压力就能得到缓解,而居民存款也不必一味存放银行或者投入民间借贷,这能降低市场参与者的共同风险。
  
  减少对存款的依赖
  “即便利率放开,依然无法改变银行吸存困难的局面。如果贷款下降,还要那么多存款吗?”一资深经济学家问。
  他认为,证券化不但能促进资产流动性,还可降低银行对存款的依赖。
  银行在无序竞争和政策调控背景下的货币超发,将资本大量发放给政府融资平台、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小微企业和个人因抵押物不足、自有资本低而无法获取必要的资金。
  “中国经济的根本问题在于,在长期资本利率、汇率管制下,资本价格被扭曲,在无任何市场价格信号的情况下,资本所有者只有自我尝试,并依据实际情况计算投资利益。因此,银行业没有衡量工作成果等级的市场利率价格,所经营贷款风险的大小、业绩的优劣也无从考核,形成了只要贷款不停,就无任何风险的经营模式。”一学者分析。
  银行资产证券化后自有贷款可以买卖,会使债市逐步扩容。期限较长的贷款证券化,会在市场中逐渐形成一个长期利率。这样,银行可根据市场交易确定的长期利率价格,进行相应期限的贷款定价,最终形成信贷市场利率体系。
  长期利率的出现意味着市场价格信号的形成,央行短期调控有据可依,同时,投资者也有了衡量标的产品投资价值的标准。此外,在资产证券化下,将贷款卖掉存款压力就减少了,银行员工能将更多精力放在如何为企业提供更多服务上,而不是放在跑关系、拉存款上。
  “从客观上说,只有通过机制建设才能逐步摆脱信贷和规模依赖,银行才能做到逐步转型,真正成为一家服务型银行。”上述经济学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