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典
《储备与稳定》,(美)本杰明·格雷厄姆著,译科等译,法律出版社2011年5月
本杰明·格雷厄姆是美国经济学家和投资思想家,被誉为“现代证券分析之父”。
格雷厄姆经历过“一战”后出现的价格和汇率巨大波动,见证了其对世界局势的影响。在接下来的17年里,他研究众多经济学家提出的解决办法,提出在当时颇具革命性的意见:以“一篮子”随时可售的商品为基础发行货币将有巨大优势。《储备与稳定》一书中,格雷厄姆主张政府应建立储备而非赤字,以保持经济稳定运行。他论证了为储备和最终使用进行生产,可以产生超过当前需要的需求,进而获得两大根本好处:减少失业,供国内和国际使用的有形商品的充足积累。
《遭遇发展——第三世界的形成与瓦解》,(美)阿图罗·埃斯科瓦尔著,汪淳玉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7月
多年来,北美和欧洲的工业化国家被毫无疑问地当做亚非拉地区(即所谓第三世界)的典范,许多地区的人们至今仍对此坚信不疑。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所许下的诺言不断破灭,并渐渐失去说服力,但人们从未质疑发展的愿望。作者创作本书就是为了解释这一现象。本书的总体思路是话语分析式的,但又不仅仅局限于对话语和实践的分析,还试图构建一个框架,从文化的角度对以经济学为基础的现代性进行批判,并形成以文化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学。
如本书标题所示,发展乃至整个第三世界也许正处于被瓦解的阶段。作者认为,这并非因为第二世界(欧洲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消亡,而是因为发展自身的失败,第三世界的人民对它越来越抵触。终止发展的呼声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响亮。本书可被视为这种呼声之一。
知识与情趣
《上帝与皇帝之争——太平天国的宗教与政治》,(美)托马斯·H. 赖利著,李勇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
托马斯·H. 赖利(Thomas H. Reilly),美国佩珀代因大学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史和亚洲研究。《上帝与皇帝之争——太平天国的宗教与政治》是作者研究太平天国运动及其宗教信仰的力作,其研究主题是太平天国运动和驱动它的宗教信条。本书全方位梳理了太平天国与基督教之间的渊源,以及太平基督教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所发挥的影响。
作者认为,在创造一种充满活力的中国基督教方面,在对皇帝的体制、形象和称号的神圣性以及其他相关问题的理解上,在努力摧毁皇帝制度、打碎皇帝形象,构想一个不但承接过去且能开启未来的现代宗教、文化和政治秩序上,太平天国对中国历史做出了独创的贡献。
《遣悲怀》,骆以军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
作者骆以军是台湾小说家,被认为是台湾中生代作1cQhTBvCJtc20+xkU1yovw==家中最有实力的小说家之一。其主要作品有《遣悲怀》《红字团》《西夏旅馆》等。
本书是骆以军与自杀的台湾女作家邱妙津的生死对话,诉说关于爱和死亡、时间、伤害的故事。全书由写给邱妙津的九封信(第一书至第九书)贯穿始终。书名出自纪德怀念亡妻的同名文集,邱妙津生前五年时间,都将该文集当做床头书,因为“唯有这本书所展现出来的力量,爱与怨的真诚力量”,才鼓励她写完《蒙马特遗书》“第二十书”。而在《遣悲怀》中,骆以军“用《一千零一夜》中的方式来重新讲述了她的遗书”。
《进城走了十八年》,十年砍柴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
作者为专栏作家、文化评论家。本书是其18岁之前的编年纪事。作者离开乡村进入大城市多年后,回首童年时所见证的许多大事如知青回城、高考恢复、琼瑶小说和邓丽君的音乐流入山乡,意识到自己“赶上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尾巴”,他和他的同龄人成了为农耕文明唱挽歌的一代。
作者表示,自己这一代走出乡村的青年,置身于中国乡村社会几千年来最大的巨变,经历着告别“乡土中国”,走进“城市中国”,成为最后一代在传统乡村长大的人,而自己18岁前的这段人生经历值得被记录下来,或可作为见证这一巨变时代的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