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H股逆流而上

2011-12-29 00:00:00何佩欣王晓璐
财经 2011年23期


  在入股里昂证券后,国内规模最大的券商中信证券(600030.SH),踏出今年“走出去”的第二步,以H股方式在香港交易所上市,招股将于9月28日结束,计划在10月6日登陆港交所,成为首家在境外上市的中国券商。
  在目前全球市场不稳定情况下,中信证券逆流而上,作为中资券商的代表,需要比平常做出更大的努力。
  中信证券的国际化成败还是未知之数,但H股路演就率先碰上了新一波欧美债务危机,A股和港股市场显然受到拖累而一再下跌。就在中信证券H股开始大规模路演的前两天,9月14日,香港恒生指数已经两次下试19000点,为这宗筹资约150亿港元的上市案添上阴霾。
  接近公司内部的消息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早前公司的判断是,短期内港股已经在19000点的低点徘徊,目前尚无继续下跌的危险,IPO继续进行没有问题。
  虽然在中信证券H股路演第三天,恒生指数大部分时间在19000点以下徘徊,但来自承销团消息表示,截至9月20日,国际配售订单总量超过发行规模2倍多,相信上市可以如期进行。
  本次中信证券H股上市时间,恰是沪、港股市正处于过去两年来的最低点,本来同期招股的两只大型IPO,三一重工和徐工集团,都先后延期招股时间表。作为中国本土券商第一次海外上市,市况不佳是最大挑战。
  
  中资券商“包底”
  随着意大利和希腊债务问题愈演愈烈,投资人的信心底线一再受到挑战,香港市场也是如此。
  对此,中信方面也做出万全的准备。有承销团消息表示,中信方面要求包括工银国际、建银国际、中银国际、交银国际在内的承销商,需要承诺为这宗IPO“包底”,以换取明年中信证券母公司、中信集团IPO的承销机会。
  中信证券9月16日开始路演,22日公开招股,计划10月上旬挂牌。共发行不超过11.45亿股,募资约150亿港元。
  在香港,承销团也叫“包销商”,本来为上市“包销”就是在新股未能全数出售时,由“包销商”负责接盘余下的股份。不过,一般情况下,“包销商”会提议客户延后招股或者下调招股价,待市况明朗再行发售,很少出现“包销商”需要接盘的情况。
  尽管已经有了“包底”的承诺,但是面对不稳定的市况,中信方面还是不敢怠慢。根据承销团向投资人发出的招股详情,中信证券H股发行会引入六位基础投资者,共认购金额8.5亿美元(约66.3亿港元)。
  其中,认购最多的是美国大型基金Waddell & Reed和科威特投资局,分别出资3亿美元和4亿美元;淡马锡(Temasek Holdings)和中信在巴西的合作伙伴百达投资银行(BTG Pactual)会认购1.5亿美元和1亿美元,台湾富邦金控旗下的富邦人寿,和美国对冲基金Och-Ziff也分别认购5000万美元,全部股份设有半年禁售期。投资阵容网罗了主权基金、金融机构,以及不同类型的资产管理公司。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也承认,这一次基础投资者北美、中东的都有,将有利于日后的发展。目前六名基础投资者总认购金额,已经相当于整个H股IPO最少44%。
  早前曾有传言,最近在出售内地银行H股的中国社保基金,也会加入基础投资者的行列,但最终没有成事。社保基金转向以主要投资者身份入围。国家外汇管理局也已下单。
  换言之,将近一半的H股规模已经确定接盘,市场传言早在开售之前,上述基础投资者加上已经决定在首天下单的主要投资者(Anchor Investors),认购的金额已经相当是总筹资规模。
  主要投资者没有确实的定义,通常是指已经承诺下单的大型机构和富豪投资者,但他们可以随时放弃认购,也可以为订单设定价格上限。
  定价受压
  尽早落实大量订单以外,中信证券面对目前的市场环境,也不得不在定价上做出让步。
  据《财经》记者了解,中信与一众投资者、承销团在展开国际路演前一天,即9月15日晚上开会,落实最终的招股价范围,会议开到凌晨才结束,反映在当前艰难的市况下,各方面对这家中资券商龙头有着不同的估值。
  有曾经与承销团洽谈、但最终没有成为基础投资者之一的基金经理向《财经》记者表示,没有谈成的原因之一,是中信对于定价的坚持。“他们希望把价格定在较A股折让4%-6%的水平,我们觉得在目前这么不稳定的情况下,折让的幅度太少,A股还在跌,无法预知上市当天,中信A股的股价是多少?我们觉得最少得折让10%。”
  最终,中信开出了12.84港元至15.2港元的招股价,根据销售文件,中信证券A股过去20天交易量加权平均价格为12.16元人民币。与此相比,H股招股价范围下限相当于较A股折让13.41%,上限则有2.5%溢价。
  中信证券相当不希望以下限定价,因为这将意味着筹资额减少到147亿港元,比上限定价的筹资额少27亿港元。
  不过,接近承销团的消息人士也承认,机构的订单中有不少设有价格限制,几乎全数都设在A股股价之下。
  “从长期而言,都看好中国的资本市场,愈来愈开放、愈来愈多新产品,会带来更多交投,对券商的收入一定有利,但短期内A股还没有到底,还没有反弹的势头,我们就希望先观望。”一名驻香港的对冲基金经理向《财经》记者解释, “根据过去经验, 加上‘先A后H’方式上市的, 股价表现短期内都不是很好,也影响到大家对这次IPO的兴趣。
  全球协调人之一、也是中信证券合作伙伴的里昂证券,在上市前发表的报告中,认为中信证券的合理估值应让相当于市净率1.6倍至1.84倍,整家公司估值1530亿至1760亿元人民币(约238亿至273亿美元)。
  按照报告发表当天(9月6日)中信A股的股价,里昂认为只相当于2012年预测市净率1.4倍,并假设中信证券每年将40%的利润作为分红,明年的股息收益率(Dividend Yield)将相当于1.7%至1.9%。
  
  中国市场概念
  里昂证券认为,中信证券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机会,让看好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投资者参与其中,作为中国境内最大的投资银行,里昂最看好的是中信在融资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方面的发展。
  报告认为,银行贷款仍是中国企业融资主要渠道,在2006年至2010年占全国总融资量八成,同期直接融资,包括发行股份和债券,只占到12%。里昂认为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央政府将鼓励企业直接融资,加快市场成长。
  除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成长故事,中信证券还可跟投资者讲另外一个故事。从资产分配角度,资金流向新兴市场已是不争的事实,跟地区经济息息相关的金融类股份成为投资者的主要选择。
  过去,境外投资者可以选择投资中国的银行、保险公司,而中信证券将会成为首家在境外挂牌的券商,中信证券的如意算盘是,可以吸引一批主要投资在中国或亚洲区金融类企业的机构,将部分资产分配到中国的券商。
  另外一家全球协调人美银美林的报告也表示,“中国最大的银行,工商银行,是全球市值最大的银行;中国最大的保险公司,中国人寿,是全球市值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不过,中国最大的投资银行和券商,目前尚未被世界投资者所熟悉。我们认为在未来的五年到十年,中国的投资银行将会在全球的金融圈中获得相同的重要性。”
  中信证券作为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综合类券商,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75.08亿元,净利润29.73亿元。经纪业务份额为5.42%,预计年底会重回第一;承销收入6亿元,占市场份额11%,居行业第一;资产管理业务管理的资产规模为552亿元,居行业第一。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资本市场的变化可以推动中信证券发展,也为它带来风险。美银美林就指出,中国的监管政策往往对国内市场影响巨大,例如对新股和市场估值的政策,也会影响到中信证券的收益。
  此外,里昂证券表示,中国的投资银行在证监会严格规定下,2010年平均的杠杆比率只有3.8倍,比韩国和美国同行的5倍和10.2倍低得多,其中,中信证券的杠杆比率又比国内的平均水平更低。这将不利于它的投资回报率。
  这还没有考虑到,中信收入55%来自经纪业务。虽然比重跟国内的同行相比,已经相对较低,但投资收入占比高达38%也是同行之中最高的。两项收入同样受到A股市场的影响,有基金公司内部的分析员这样形容:“你可以看成,买中信证券就等于买A股市场的市况好不好,因为A股的交投量跟估值的高低成正比,A股越活跃,中信就多赚。”
  市场也关注到,中信证券H股成功上市后,将坐拥大量资金,如果用得不得其所,将会拖累公司的股本回报率。“中信的资本水平本来就高于同业,这一次集资又要了这么多钱,说是去做收购,但到底收购什么?有什么效益?目前很难去估计。” 一名长线基金经理说。
  根据销售文件,中信证券今次上市筹集的资金中,65%将用于发展或收购海外的研究平台、销售和交易网络,还会发展国际研究和销售队伍;30%用于发展大宗经纪服务、结构性产品、固定收益产品、外汇和商品交易等服务;余下5%用于补充日常营运资金。
  
  国际化之路
  众所周知,中信证券这一次跑到香港市场挂牌,也不仅为融资100多亿港元而来。更重要的意义是,这一步符合中信证券的国际化战略。
  中信证券成立于1995年,三年后已经在香港成立中信证券有限公司,2005年改名为中信证券国际,作为中信证券的海外业务拓展平台。此后中信证券通过不同的渠道,包括与美国GFI 、雷曼兄弟、EVERCORE、法国东方汇理银行等曾签订意向合作协议,但一直未有实际动作。直到今年6月,经历长达一年的谈判后,才最终落实以3.74亿美元收购里昂盛富证券,为拓展海外平台踏出了实在的一步。
  接近中信证券的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通过这次上市,中信证券将会到世界各地跟投资人会面,加上中信证券国际会为这个项目牵头,相信也会有助于提高中信证券在海外的知名度。
  作为首家中资券商走出去, 连承销商的阵容也经过精心考量。这次IPO的账簿管理人(Bookrunners) 是全中资班底,包括中信证券国际、中银国际、建银国际、交银国际和农银国际。
  据承销团内部人士坦言, 是故意要安排所有都是中资券商承销。“你想想看,如果中国最大的券商上市,也要靠外资行帮忙才能卖出去,那以后谁还相信中资券商?也是希望通过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