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遗产难题

2011-12-29 00:00:00张有义
财经 2011年25期


  辽宁沈阳王女士的老公日前在一场车祸中丧生,死者QQ及邮箱里保存了大量有关两人从恋爱到结婚期间的信件和照片。因王女士不知QQ密码,无法获取原有资料,只好求助于腾讯公司,但最终未能如愿。
  据《华商晨报》报道,腾讯客服人员对此答复:想要拿回密码,只能按照“找回被盗号码”的方式操作。除提供逝者本人的基本资料和联系方式外,还得提供号码的使用资料、密保资料。此外,家人还得邀请徐先生的QQ好友为其“作证”。待上述程序全部履行完毕后,才能拿到密码。
  腾讯客服人员还表示,QQ号所有权归腾讯所有,用户只有号码使用权。
  实际上,这不是腾讯第一次遭遇类似问题。今年4月,湖南长沙夏女士遇到类似事件,而结果也与此雷同。
  腾讯公关部总监张军对《财经》记者称,因为中国在此方面的法律法规尚属空白,国家层面缺少指导性文件,司法层面也鲜有典型案例,只能遵循行业惯例和服务协议处理。
  所谓“行业惯例”是指,用户对诸如QQ、MSN、微博账号、邮箱或者个人网络空间等内容只享有使用权,而不享有所有权。这在用户注册使用相关网络服务时的协议中明确注明。
  以QQ为例,腾讯公司《软件许可及服务协议》称:“腾讯QQ账号使用权仅属于初始申请注册人,禁止赠与、借用、租用、转让或售卖。如果腾讯发现使用者并非账号初始注册人,腾讯有权在未经通知的情况下回收该账号而无需向该账号使用人承担法律责任,由此带来的包括并不限于用户通讯中断、用户资料和游戏道具等清空等损失由用户自行承担。”
  据张军介绍,腾讯服务协议中没有特别提及继承问题,但为QQ号码的取回通道规定了严格的申诉程序,主要是涉及号码初始申请注册人的隐私保护。在当事人去世后,要对隐私进行甄别很难。如果当事人有本人签字的遗嘱,再辅助其他客观材料,腾讯公司一般也不会强行收回,或者说可以基本默认当事人的继承人继续保有和使用。
  此外,虽然腾讯服务协议中明确,QQ号码等资源不能用于交易,但实际上,这种交易一直存在,虚拟的QQ号码以及虚拟货币等虚拟财产被附加了现实的经济价值,并引发现实的矛盾纠纷。
  2004年,四川成都合泰律师事务所何佳林律师曾联合19位律师向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提请建议:立法保护虚拟财产。2009年6月,文化部、商务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网络游戏虚拟货币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在游戏终止服务时,对于用户已经购买但尚未使用的虚拟货币,企业必须以法定货币方式或用户接受的其他方式给予退还。
  不仅在国内,国际上亦有类似问题。以美国“虚拟遗产”第一案为例,美国海军陆战队一等兵贾斯丁生前将很多个人照片存放在雅虎信箱里,准备回国后整理成影集。但他的阵亡使得该计划随之中断。其父老约翰向雅虎公司要求,希望能够登录儿子的账户,以收集他的生平细节。但当时雅虎的服务条款规定,不得泄露使用者的私人邮件信息。如果90天未使用,雅虎将删除这个账号。最终,雅虎公司采用了折中的办法——将贾斯丁的邮件复制到一张光盘上交给了老约翰。
  另外,“数字遗产”的观念已在英国悄然兴起。英国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许多人已经把这当成了一个严肃的问题,采取了立遗嘱等方式来分配自己的“数字遗产”。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的研究人员与一家名为Rackspace的网络公司合作,对2000名英国成人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约四分之一的人在网上有价值不低于200英镑的财产,这些财产的形式可能是视频、音乐、照片等。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主要就有形财产进行了规范,无形财产只涉及到著作权和专利权,虚拟遗产并无具体规定。
  本刊记者 张有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