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善后挑战

2011-12-29 00:00:00王培成
财经 2011年25期


  10月18日,温州市娄桥工业园区,信泰集团厂区大门左侧的“老员工返厂和招聘处”,仍在继续招工。这家温州市眼镜行业的标杆企业,因涉足民间高利贷市场,导致资金链断裂,老板 跑路,已停产约一个月。
  10月10日,这家企业的老板胡福林突然归来,许多人的担心暂时化解。按照温州市政府的统一安排,信泰集团先恢复生产,以稳定民心,此后再逐步推进重组。但原定10月17日复工的计划,未能兑现,被迫延至20日。
  接近本次重组的人士透露,作为温州市颇具影响的民营企业之一,信泰集团的重组将会得到政策的特殊照顾。其余跑路的100余家企业则未必能获得如此大的帮扶措施。目前,以政府部门牵头的工作组,按照“一企一策”原则,正在逐一排查风险,制定解困方案。
  在经历了9月的疯狂后,浙江省、温州市政府对当前局势的官方表述是:局面已得到控制,形势正在逐渐好转。但是,《财经》记者深入调查发现,温州基本面虽得到控制,但“跑路”现象依然存在,善后工作和政策制定面临诸多难题和考验。
  具体看来,温州市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依然不通畅,资金链仍然紧张。各家银行言行不一,虽承诺不抽贷,增加授信额度,但执行并不到位。各家银行出于各自利益,尚未做到 “同进同退”。此外,担保公司业务仍处于暂停状态,企业经营环境尚未出现好转。
  温州市中安担保有限公司董事长谭建国戏称,“总理来了,温州人都很高兴,总理离开后,却发现没有变化。”
  这种政策预期的落空,一定程度上使个人、企业、银行之间的信任危机仍在蔓延。
  温州市高层官员在多个内部场合坦言,在传统年关来临之际,温州或将面临又一波冲击。
  信泰复活
  10月10日晚上11点左右,信泰集团跑路老板胡福林,在刚刚回国后数小时,便在集团总部接受个别官方媒体采访。
  采访由市政府部门统一安排,并被提前设定了四个问题。但胡福林没有按照官方提供的“标准答案”接受采访,而是脱稿畅谈。采访进行了约30分钟后被现场工作人员终止。此后,胡福林再也没有公开接受媒体采访。
  采访中,胡福林称,9月20日赴美是筹资洽谈业务。但一位知情人士对《财经》记者透露,由于资金无法周转,胡“实为躲债”。胡福林是被一笔数千万元到期债务逼到“绝路”。
  由于信泰是温州市的标杆企业,胡福林的“出走”被看做是高利贷风波由小企业向大企业蔓延的标志性事件。危机也由此升级。温州地区银行、担保公司、民间借贷资金业务全都暂停,陷入了极度惶恐。
  得知此消息,原计划仅到绍兴考察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临时改变路线,于10月4日来到温州。召开座谈会,要求地方政府千方百计稳定人心,坚定信心,妥善处理个别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问题。
  温家宝要求,一个月内稳定局势。温州市政府工作重点之一,便是动员跑路老板回到温州。瓯海区政府和温州市政府高层官员多次和胡福林电话沟通,希望胡福林回到温州,恢复生产,并承诺不追究其责任,许诺由政府部门出面,积极协调包括债权人在内多方关系,通过重组的形式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此时的信泰集团总部办公区已经被供货商和债权人团团包围。再三思量后,胡福林选择回国,回国的第一时间,便被安排上述采访,表态“信心有了,离恐慌远了”。
  随后,由瓯海区政府、温州市工商联、温州眼镜商会等部门共同牵头,信泰集团的债务重组启动。
  浙江信泰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信泰集团)1993年成立于温州,是典型的家族式企业。2010年,其眼镜业务销售收入为2.7亿元。
  2008年以来,面对金融危机重组,国家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光伏行业作为新能源行业成为重点支持产业。加之当时信贷政策普遍较为宽松,各地光伏企业纷纷上马。信泰集团正是在此背景下投资10亿元进入光伏产业。
  当年信泰集团预测,到2011年底,光伏行业预计达成600兆瓦,年产能70亿元。而光伏行业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两头在外”,即原材料和市场都要依赖于出口,外部不确定性较大。现如今,光伏行业产值远非当时所预期。
  冠豪集团董事长郑志远认为,信泰集团出事,主要是因为投资光伏行业所致。依照目前眼镜行业平均净利润率不足10%,按照目前信泰集团的负债规模测算,在光伏和其他行业嬴利有限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完成自救。
  根据中介机构初步完成资产和负债核算评估,信泰集团负债约为13亿元,其中银行负债8亿元左右,剩余债务中,民间借贷有3亿至4亿元,供应商负债约6000万元。其中贷款来自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九家银行,金额最大的是中国银行,贷款规模超过2亿元,其次是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贷款金额都达到近1亿元。
   经过前期的沟通和协商,重组的方式已经逐渐明朗,可行的方式有债转股、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模式,多方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