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以育人为宗旨,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相配合,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学校体育旨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提高运动成绩,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和一大批体育骨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和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诊断治疗学生的不良心理,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认识观的转变
人的身心是一个统一体,身体健康了,心理才会健康;反之,心理健康了,身体才会健康。也就是说,人的身体影响着心理健康。比如说一个人患了严重疾病,如果是癌症,你说他的心理怎么会健康,他的情绪怎么会稳定,他的信心怎么会坚定!反过来讲,人的心理也影响着身体健康,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教师观的转变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因素。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只满足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应形成多层复合结构:(1)掌握有关当代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并能熟练运用。(2)更多地了解和熟悉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知识,了解体育教育对社会、人类进步的人文价值,从社会发展来揭示、认识学生素质发展的规律性;提高人际交往中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外语能力,具备计算机一般知识和操作技能。(3)对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花更多的精力去设计教学,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学生和整个教学进程状况。(4)在学校中确立了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学生就会有正常的交往,共同愉快地去完成学习或其他任务,就能形成一种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品质。在班级中也存在着许多关系,但个体表现与教师要求或同学意愿产生矛盾时,个体就容易产生内心的矛盾冲突。我们教师应发现学生心灵的奥秘,捕捉学生内心的感受,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个性,建立起高尚美好的情操。
三、教材观的转变
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是我国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各层次的教材内容缺乏传递性和发展性,处于陈旧和滞后状态,缺乏时代性和超前性,与学生的现实需求和未来的实际需要不相一致。体育教材应与培养学生能力和未来实际需要挂钩,使一些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体育内容进入体育教学,弃用效果较差的教材,使教学中的体育与生活中的体育更加接近,让学生能学习和掌握体育学科中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动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材应反映体育学科的基本结构,加强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比重,使学生便于学习、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框架,提高理论水平。第三,教材应多样化,除了必修课外,还应开设各种类型的选修课,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第四,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增加体育史、教学和训练范例、评价标准和方法。为此,笔者认为,设置和安排教材内容,不能千篇一律。在体育教材中增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对某些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进行力学分析,了解和掌握科学训练手段;可增加人体解剖学、生理学、战地救护等内容,让学生了解做某一项目技术动作时哪些肌肉参与做功,并提供如何训练其功能及健康方面的指导。这样,学生既学习了体育知识,又巩固了本专业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并使教材在今后的实践中具有参考和实用价值。
四、课堂教学观的转变
以往的体育教学向学生传授的不少运动技术是学生在学校毕业以后就根本没有用的东西,甚至一辈子都不会用它。我们可以设想,有谁会在业余时间或节假日拿着跳高架或几个跨栏架或取上一个铅球,到体育场去跳高、跨栏或推铅球!如果有的话,人家可能会想这个人是不是脑子有毛病。所以,像这一类的技术我们的学生学了用处不大。当然可能有老师这样讲,铅球最起码对提高学生的力量和协调性有很大作用。不错,但是提高学生力量和协调性的内容和方法还有很多,我们并不是说不要学生学习铅球,主要是它的有效价值和它的意义比其他有些项目要小得多。我们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学习更多的、更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是老师们应该考虑的问题。以往因为我们坚持的是一种竞技性运动的教学观念,所以什么项目都学,不管它有意义还是没意义,不管学生喜欢还是不喜欢,不管这项运动是否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特别是在内容的选择和练习的方法上很少考虑如何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的许多内容远离学生现在的生活经验,更是脱离将来学生的生活需要。
新课标下的学校体育由强调传统的体育教学观转化为身心协调发展的多维健康观,新课标的启动实施,促使广大体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审视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作用,尤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思考如何诊断治疗学生不良心理,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这已经越来越重要。
(通渭襄南职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