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精彩在此展现

2011-12-29 00:00:00兰带娣
成才之路 2011年14期


  情境一:这是一节小学五年级的美术课。课间时,我早早进了教室,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几位学生见到我,高兴地围上来问:“老师,这节课我们画什么呀?”我说:“这节课我们接着画人物。”随后,有位学生说:“哎!又是画人。”一脸的无奈。看来前两节课的人物临摹已经让学生对这个内容有了厌倦感。
  情境二:“我设计的服装”一课。我从模特T台的展示到生活中人们的服饰展示到精美服装设计作品的展示,加上音乐效果,所有听课的老师、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课件很美,且每个程序都好像很能让人赏心悦目,但是学生作业反馈给我的是我的教学课件做得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多媒体教学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架子。没几个学生的作业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我深感这堂课上得好失败。
  思考:在现在的美术教学中,似乎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只注重单纯的智能传授,而忽视教育的多元化功能;只重视作业效果,而忽略了教学过程;还有不少教师认为,美术课只要不出问题,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就行了。所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没得到充分的发挥,潜意识里觉得美术课就是临摹课。或者用媒体课件,课堂却华而不实。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不喜欢美术的学生比例也随之增加。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展现美术课的精彩,吸引学生自觉参与到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变“要我画”为“我要画”呢?为此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下面叙述如下。
  一、空间“宽”一点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多么重要。”把孩子关在教室里上课,是美术课长期以来的一种教学模式,虽然说能关出一群乖巧的学生,但也关住了孩子思维的开放,让孩子的视野变得日益狭窄,如果把他们放出去会怎么样呢?
  教材中有不少课需要学生走出教室写生或进行游戏式的活动。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一册“走进大自然”“太阳月亮,你们好”“春天的色彩”时,完全可以把一年级小朋友带到操场上,让学生在蓝天、白云、大地的怀抱中感受大自然的丰富、美丽。
  在教学中我常尝试着将学生带到室外去上美术课,并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带领他们一起沐浴室外的阳光,感受大自然美景。在写生表现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由地放飞思维,用自己喜欢的色彩和表现手法,对写生的物体进行添画。孩子们在老师与组长的共同引领下,趴在地上认真地画着,从孩子们欢快的表情中我读到了孩子内心的快乐,从孩子们稚拙的造型和艳丽的色彩中,我看到了他们心中对美的追求。
  二、示范“活”一点
  美术课的示范是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描绘对象,掌握作业要领的重要手段。如在兴趣小组画树的时候,我向学生示范了一棵树的画法,学生学习了这一棵树的画法之后,我再告诉他们按照构图组合画面的方法来画一片森林,这正是我常常所给学生提倡的“给你一棵树,还我一片森林”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利用学习这一棵树的画法,按照组合构图的规律去创作一幅茂密的森林图。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这一棵树进行变化,有的画大些,有的画小些,有的被遮挡,有的近,有的远。想象丰富和表现能力强的还可以在森林之中添加一些小动物等。如此示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望。
  如“风来了”这一课中,我强调风吹动了人物的头发、衣裳……结果学生心理还是很糊涂,不知如何下手画不敢下笔。我就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在大风中走路的小女孩,这样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我所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这个小女孩身上还有哪些东西会迎风而动呢?你来试一试吗?结果学生思维很活跃,头发、围巾、发带……根据教学需要灵活示范,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辅导“广”一点
  在美术课中基本采用的都是在课堂中完成作业的方式,在学生完成美术作业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惑,作为教师应该利用好课堂教学的时间,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对学生来说效果是最优的。每个孩子的思维方法是不一样的,体现画面效果的方法途径也是不一样的,从孩子的角度出发,针对每个孩子的画面以及想表达的效果进行辅导,多给一些建议,使得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身对“美”的感受力。一句鼓励的话常常能够给一个孩子作画的信心,有了这份信心和耐心,才能使美术教学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多数学生通过启发、引导、演示等过程能独立作画,少数差生则要帮他一把,给他修改几笔,在关键处提醒一下,使他能画下去,让学生尝到“跳一下能摘到果子”的喜悦,从而自觉地、积极地参与。
  四、评价“高”一点
  小学美术教学不是培养艺术家、画家而是旨在培养学生兴趣,激发绘画欲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原来打分我就是按学生画的好坏严格的给分数,但是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多数同学并不喜欢美术课。现在我改掉这个评分的标准,虽然分数是无声的语言表达,但给学生一个较高的分数、或写一、二句简单评语:“真棒!”“构图准确”“大有进步!”诸如此类,都能使学生增加绘画的信心和热情,为下一次作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遇到这样一个情况:由于课程时间的限制,有一部分小朋友没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作业,但是从还未完成的画面中,呈现了许多闪光点,比如色彩非常好、创意很独特、构图很饱满……在这种情况下,我会给予孩子“阶段评价”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去发掘这些闪光点,并在继续创作的过程中将这些运用得更为恰当。而这些孩子提出:“老师,我想带回去画。”的时候,我总是关爱的给他鼓励和信心。通过适当的阶段性评价,学生能延续学习美术的兴趣,体验到完成一幅画时那份成功的喜悦。我想这种评价的方式,对一些来不及表现自己想法的学生来说帮助很大,只要多给学生时间,多给学生机会,他们就会多一份信心,这种自信,为他们更有效地完成下一幅作品创造提供了动力。
  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让学生在一次次愉快的体验中、成功的喜悦中,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孩子们会爱上美术课,爱上生活,获得对美术的持久兴趣,并提高自身的美术素养!
  (溧阳市新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