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初探

2011-12-29 00:00:00刘玉荣
成才之路 2011年14期


  探究性阅读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和教学情境,让学生自己在阅读探究中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我进行了课堂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尝试,以下谈一谈我这方面的实践体会。
  一、质疑是探究的前提
  探究本身离不开质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其成为阅读的主人。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疑问。
  一般情况下,先抓大问题,再解小问题,由面到点,由整体到局部,使探究有明确的目标。学生只有会提问题,大胆质疑,其创新意识才能得以萌发,才能由感性阅读上升到理性阅读,阅读才能产生“质”的飞跃。我们抓住这一规律,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地进行质疑,质疑——解疑——再质疑的过程就成为了学生对文本深入探究的过程。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的是问号。”在学习冯骥才的《俗世奇人》时,学生逆向思维,大胆质疑,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问题:“刷子李”是否有做秀之嫌?徒弟曹小三关心“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是否本末倒置?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都表现出积极的兴趣,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问题的提出也很自然地把课堂推入下一个环节。
  二、感悟是探究的关键
  现代阅读教学在摒弃传统的琐碎的情节分析教学模式之后,人们越来越重视感悟在阅读过程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谓“感悟”,是指个体在充分的、感性体验的基础上所做出的理性思考。因而,感悟应该是学生阅读活动的核心部分,我们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以借助形象以达到对作品情感与思想意义的理解。在深究中使学生养成锤炼语言的习惯,从而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当我们讲授鲁迅先生写的《阿长与〈山海经〉》时,紧紧抓住写阿长的几件事,让学生反复阅读,并找出形象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来揣摩阿长的性格特征,“摆成‘大’字”的睡相和“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的声音仿佛就在我们眼前,使人在忍俊不禁中,分明看到一位既愚昧无知,又朴质善良的长妈妈形象,从中也感悟到课文最后抒情议论的文字,更加理解作者写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劳动妇女时所注入的情感。
  同时还可以借助反复诵读促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能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在此基础上培养语感,加强体验和领悟。”学生只有多读,方能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体味文本的内涵。
  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往往是学生在反复自读中悟出来的。学生的悟,在于教师适时地引。阅读活动是学生从语言符号中获得有益影响的心理活动过程。细心品味是感悟文本的基本要求,阅读文本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文本中的语言细致感受、揣摩、推敲的过程。斟字酌句不能与琐碎的情节分析等同起来。
  三、比较是探究的基本方法
  在比较阅读中探究,避免了对作品分析的单一性和孤立性,同时,也避免了对作品的分析支离破碎的现象。学习同一类课文,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从文章结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对这课文进行比较探究。学生通过这种比较阅读,不仅深入探究不同文章的特点,同时学会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许多作品有其内在的联系性,通过比较阅读更有利于把握本文的特点。
  可以进行同类题材的比较。从文章结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对这些课文进行比较探究。学生通过这种比较阅读,不仅对课文的思想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领会到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不同写法,都可以很好地传情达意。也可以进行同一作家作品的比较,可以进行内容的比较、写法的比较。
  总之,探究式阅读教学,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除了客观上要有足够的外在支持条件,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主观努力。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要有充分的准备,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教材内容的难度等合理安排,有序进行,真正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肯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好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唐山市丰南区成人中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