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探索

2011-12-29 00:00:00刘艳
成才之路 2011年14期


  语文活动是人的生命运动,是师生自然生命和智慧共同活动的过程,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情感交流和精神对话。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生命体验,激发学生对课文的通灵感悟,用课文所蕴涵的丰富思想、美好情愫、智慧光芒、理想火花把学生生命的火炬点燃起来。
  一、思想之露滋养品德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既具有工具性,同时又有很强的思想性。课文的作者总是寓“道”于“文”,借“文”传“道”,教材本身就包含着较强的思想内容,文章无不流露着作者的道德观念、思想情操,凝聚着作者内心的喜、怒、哀、乐。如教学苏教版第八册“蚁国英雄”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外层蚂蚁无私奉献精神后,我问学生:“小小蚂蚁牺牲了自己,保护了同伴,这种奉献精神多么伟大呀!那么,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有没有这样牺牲自己,奉献社会的英雄人物呢?”一语激起千层浪,学生想到了许多英雄人物。当学生再读“蚁国英雄”时,情更真、更浓,对蚂蚁这小小的精灵的奉献精神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二、艺术之美陶冶情操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将绘画、音乐和表演融入课堂教学中,让艺术之花绽放在课堂,就一定能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
  1. 画中赏景
  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引导学生动手绘画,在美丽的图画中欣赏景物,领悟课文内容。如教学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村居”一文时,就引导学生画出田园风光。每一幅图画都那么美丽,那么鲜艳,那么充满诗情画意,一幅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展现在我们面前。
  2. 乐中悟情
  我在语文教学中,常常运用音乐,调动学生的情感,促其对文章包含的情感的领悟。如《二泉映月》这篇课文,字里行间蕴涵着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对人生的体验,对美好生活深深向往的情怀。当我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理解完第五段重点内容时,随机播放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并让学生闭上眼睛,细细品味。悠扬、真挚、深情的乐曲深深打动了我和学生。音乐激活了我们的情感,音乐帮助我们加深了对课文中蕴涵的情感的领悟。
  3. 演中激情
  学生最富于表现自己,展现自己的表演才能。如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时,就是通过表演这种艺术形式来理解词语,激发学生情感,领悟课文内容的。在学生朗读课文后,我并没有让学生对词语进行解释,而是要求学生读课文,记住文中“小稻秧”“杂草”和“喷雾器大夫”的语言,想象当时的情景,并告诉学生准备表演。学生听了,都神情激动,跃跃欲试。当几个学生上台表演时,我声明“我现在就是小稻秧”,指着几个同学说“你们是杂草”,课堂上一片笑声。学生们把我团团围住,气势汹汹地一拥而上。师生的共同表演,把小稻秧刚移到大田所遇危险的情形,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们面前,所画的词语都理解了。课堂上一片笑声和掌声,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师生的反复朗读课文与生动表演中进行的,课堂气氛极其活跃,真正使学生身临其境,实现了师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个性之光自由飞扬
  语文教学要营造和谐的氛围,给学生留有展现个性的空间。比如作文教学中,要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让个性之光尽情飞扬。我们应允许学生写他们自己的文章,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只要真实、健康,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而且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以写真情、有趣的平凡生活;也可写自己美好的崇高理想;可以写现实的眼前景物,也可以写幻想的未来世界……总之,学生的文字应该是掠过晴空的云彩,它美丽多姿而又呈现出个性的色彩。解放学生的心灵吧,被解放的心灵将写出优美的、充满个性风格的华章。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杨再隋在“活化语文”一文中写道:“语文需要活化,活化了的语文呼唤生命的激情,呼唤生存的焦虑,呼唤创造的天赋。”要做到这一点,应该给学生以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把思考、发现和评判的权利交给学生,用心呵护和敞亮学生的内心世界。
  (新沂市双塘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