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不懈的磨和悟,我们的老师在查找不足中互相启发,在反思自我中不断改进、完善,在发扬优点中找到自己专业成长的生长点,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取得共同提高之效果,这不仅可以提高教师个体的专业能力,对全体教师的成长也是极为有效的。
关键词:磨课;悟课;成长
教坛上流行这样一句话:“好课多磨。”磨课是用集体的智慧来重新构建教学课堂。一个教学活动,运用不同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一堂课在不断地修改磨合中形成最佳效果。磨课是一个过程,它是我们教师为了获得更高的教学功效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修炼的手段。磨课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锻炼教师的“临床”经验。在磨课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得到了成功的体验。
一次活动中要以执教教师为主角,在其他教师的协同下,共同思考教学方法,解决在试教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根据具体的意见与讨论再次生成课。但这不是被动地接受别人的思想,为此笔者提出“悟课”一词。就执教者而言,研究教材、研究目标、研究教法学法、研究幼儿以及在试教后善于反思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悟课的过程。就教师群体整个教研组而言,大家思想火花的碰撞,集思广益的达成,其实也就是善于悟课的结果。在此,笔者提出“磨课”与“悟课”相结合的几条原则如下。
一、充分考虑幼儿的知识背景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儿曾说:“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任何教学活动的设计都要充分考虑幼儿的经验和知识背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经验准备,这是教学工作成败的决定因素之一。教师要以幼儿为主体,做到学生活动的时间多,活动的人数多,活动的形式多,活动的热情高,活动的水平高,活动的效果好。要注意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合作学习、知识运用和实际操作等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我们的磨课常常除了本班以外,还需要借班,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在磨的过程中领悟到自己在落实教学时还需要重点修改什么地方,以幼儿为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关注幼儿,关注幼儿的“学”,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
二、正确把握教学目标的难易程度
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也是选用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在我们以往的教学目标表述中,都是站在“教师本位”的立场上,表述含糊不清,使人无法捉摸。如“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培养幼儿……情感”……这样表述的目标很难指导幼儿的学习,更无法对幼儿的学习进行检测。在笔者执教的一次小班综合活动“奇妙的声音”中,在磨课过程中感觉学习的过程很混乱。在同组教师的讨论和总结下,目标的设计过于烦琐,在锻炼幼儿倾听能力的同时要让幼儿知道声音的轻重,声音的快慢,并且不同的表现方式声音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因而幼儿在理解上就会有一定的困难,同时目标的难点也不是很明确突出,幼儿的能力基本上没有提升。在教师提出问题后笔者也有了一定的反思?从而在此基础上研究怎样制定出符合班级幼儿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的活动目标,因此在第二次磨课中,由于教学目标的明确化,重难点的突出,笔者执教时心中有目标,整个课堂教学也显得较为流畅了。
三、有效融合教法与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关注的是教师的行为,“学法”关注的是幼儿的行为。而磨“学”是为了教师更好地“教”。笔者执教的小班综合活动“奇妙的声音”中,第一磨时,笔者的教法过于墨守成规,幼儿在学的过程中过于局限,很拘束,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师的评课中提出或许开放式的教学更有利于幼儿知识的吸收。所以我在幼儿装黄豆于瓶宝宝的过程中进行了另一环节的设置,让幼儿在重新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的黄豆在瓶子里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样一来,幼儿的兴趣提高了,也达到了预期的教育效果。
四、注重刻画教学细节
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教育是由细节组成的,教学细节最能体现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课堂教学中微不足道的细节,往往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平、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思想、表达着教师的教学风格,体现出一位教师的实力和动力。特别是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和语言的表述问题,对于教师上好一节课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细节决定成败,教师的提问,幼儿的回答,教师的教态等会自然而然地在一次次的磨课与悟课的过程中呈现一个自然的状态。
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琢磨每一个教学活动时,每一个细节、幼儿的点滴变化都会被放大,因此在磨课活动中,对于任何一个环节都应细致考虑和周密安排。一个人要成功一定要经过不断努力,要经得起困难的考验。只有经得起磨砺的人才能到达成功的顶峰。我们的教学活动也是一样的道理,只有经过一次次地磨炼,只有在磨炼的过程中悟出问题之所在,解决问题的根本,最后才能呈现一节比较完美的课。
我的感悟如下:
一堂课,从设计到试教,从理论到实践,就如同在一个平面上画圆。随着圈起来的部分越来越多,就会发现圈外拥有更多的空间。一次次的试教,一次次的反思,一次次的更新,一次次地收获。“磨课”的滋味,有困惑、有辛苦、有彷徨,但也有希望、有甘甜和收获的欣喜。这是一个追求完美的过程,虽忙碌但也充实并快乐着!
“磨”听起来就给人一种沉重、压抑的感觉,“磨”意味着一种功夫、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悟”责有“领悟”“觉悟”“醒悟”“悟出”“悟性”的含义,只有“以悟领磨”,才能彰显“磨”的积极面,避免“磨”的消极面,才能“磨”得水灵,“磨”得神秀。结合磨与悟才能使一堂课更加趋于完整性与完美性。
参考文献:
[1]朱家雄.国际视野下的学前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李生兰.学前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昆山市花桥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