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已面临着如此深重的挑战,环境保护正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要搞好环境保护,首先必须抓好环境保护教育工作,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关爱环境”——是一个既具体又抽象的名词。对于孩子,如何把这个概念用他们所能理解的方式教会他们,就需要我们老师运用多种途径把环保教育贯穿在各项活动中,使得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加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让我们一同来关注以下几个镜头:
镜头一:
午饭前,老师发现小畅的座位下有一些碎纸,便提醒她将碎纸拾起来并送进垃圾桶,结果遭到拒绝:“这些不是我扔的,我不送!”
镜头二:
明明和奶奶一起上街买东西,发现路边有一些脏东西,明明正准备上前处理,结果被奶奶拉住,还狠狠地说了他一句:“脏死了,不准去,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
镜头三:
放学后,一位家长来接孩子,顺便带了牛奶给孩子,可孩子吃了一半摇头示意不想吃了,于是,这位家长便将这瓶剩下的牛奶放在了幼儿园的窗台上,等待他人来关爱环境。
以上三个镜头,值得我们反思。第一,镜头一中孩子的想法不能完全称之为错误观点,我们应该去理解和引导她,告诉她虽然纸不是她扔的,但是她有义务主动关爱教室的环境,而不是推卸责任;第二,镜头二中的明明可以看出他有着主动关爱环境的意识,但没有得到成人的肯定,反而得到了严厉的批评,这会使得他关爱环境的主动意识消失;第三,家长是孩子的模仿对象,家长的一举一动随时影响着孩子。
如何让关爱环境变为孩子的主动意识呢?
一、教学活动中的有意渗透
我们应充分发挥幼儿园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寓环境教育于课程教学中,同时随机抓住教育的契机,有意识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加强对幼儿节水、植树、爱护动物等环境教育。
例如,在语言活动中,通过散文“风在哪里”、故事“空气变新鲜了”等活动,让幼儿在故事中受到启迪;在社会教学中,通过“吸烟有害人”“污水处理”等活动,让幼儿在活跃的气氛中感知和了解关爱环境的重要性;在艺术教学中,则通过活动歌曲“柳树姑娘”“爱护小树苗”“让我们的城市更美”“我的家”等活动教育幼儿,并在各个游戏区中投放大量的废旧物品,将其变废为宝,让幼儿感受到废物是可以再利用的。通过以上活动让幼儿在唱唱跳跳、剪剪贴贴画画中充分感受到自己是大自然中的一个成员,逐渐明白人与大自然应当和谐相处的道理。
二、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渗透
随机教育主要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环境习惯,使幼儿的一举一动符合现代人、文明人的要求,教育幼儿要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例一:手工活动结束后,我们会发现满地的纸屑无人理睬,于是抓住这一现象进行随机教育。让幼儿了解纸的用途及造纸的原理,同时了解浪费纸是一种污染环境的行为,大家必须要节约用纸。日常生活中我们做到保持教室里干净、整洁,哪儿有纸屑要主动拾起。
例二:在幼儿洗手时,常常会因为对水的好奇而“玩水”,从而“浪费了水资源”,抓住这一现象,便有了关于“水”的一系列教育题材。
例三:和孩子一起上下楼梯时,会发现一些纸片,第一次老师无声地将纸片拾起并送进垃圾桶,第二次孩子便有了主动意识。
所以说,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随机渗透教育。
三、环境布置中的无声渗透
幼儿园环境中的无声渗透,对孩子主动关爱环境意识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特殊效果。
(1)创设易于幼儿理解的环境,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设计要图文并茂,以画为主,运用各种材料,特别是废旧材料。如用挂历纸、旧竹签、棉花等多种材料,使用浅显易懂的图案,做到色彩丰富、图文并茂来吸引幼儿。设计环保教育内容以幼儿熟悉的小草、小花和喜闻乐见的动物为主,这样容易使幼儿产生亲切感,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
(2)设计带有童趣、童真的环境,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拉近与幼儿的距离。如在课室环境布置中,让幼儿一起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参与制作,这样,幼儿在操作中学习,产生兴趣,自然而然地增强了环保的意识。
(3)在幼儿面前显现最美好的画卷,以幼儿的情感为出发点。让幼儿置身于最美丽的情境之中,从而培养和激发幼儿热爱世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在创设环境时,以各种手段提高其艺术性,让幼儿生活在充满自然、和谐色彩的世界里面,懂得去爱、去保护这个美好的世界。
关爱环境的内容很多很广,大到高科技的内容,小到节约一滴水及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把这种关爱环境注入到孩子的主动意识,不仅需要我们教师要有较强的环保意识,更需要有较强的工作热情,要处处都做有心人,善于在幼儿的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寻找、捕捉发生在幼儿身边的教育内容,在不知不觉中将这些意识变为幼儿的主动意识。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他们关爱环境的意识、情感、行为将决定以后我国环境状况的好坏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行。因此,把关爱环境注入孩子的主动意识是基础,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如皋师范附属小学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