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学生健康的身体与心理,浓厚的学习兴趣,完美的综合素质是学生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着力保持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兴趣;潜能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讲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指教育对象现在的发展,不能以牺牲个人未来的更大发展为代价,使个体持续不断地追求发展的新目标,并随社会的进步和条件的改善不断促进自己的最大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其出发点和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潜力、兴趣不致因应试教育的重负而枯竭,保证学生有持久的学习兴趣和源源不断向上发展的潜力,从而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
为此,我们每个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一、从关怀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出发,确实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保护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学生可持续发展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诚如斯言“有生命的存在而后有教育,学会生存实在是教育的第一要义”。人只有首先学会生存,使生命个体得以存在和延续,然后才能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才能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发展与创新。然而应试教育畸形发展所造成的沉重学习负担使学生长期处于超负荷的紧张状态,身心疲惫,视力下降,体质下滑,甚至导致惨剧的频频发生,严重地摧残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这是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违背教育教学规律,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和发展后劲为代价的“野蛮的教育行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特别强调:“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我们一定要坚持“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思想,高度重视并认真落实“减负”问题。能否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身心能否健康发展,也关系到所培养的人具有怎样的素质,有多大的发展后劲与潜力,意义重大。素质教育是生命教育,人本教育,追求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二、把培养、呵护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
兴趣始终是我们学习、探索的动力源。如果学生对某事怀有浓厚的兴趣,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探究,并引领我们一直走向成功。“教是为了不教”,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引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做人,最终独立自主地去学习、探究。而兴趣就是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动力源。从这个角度讲,保护学生求知的兴趣,具有极大的意义。而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一味追求成绩,升学率,把学生当做考试的“机器”,抹杀了学生求知的兴趣、激情,使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失去了动力源。
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所以,“每一个学校都要培养和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当前,要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就必须转变应试教育中教师以我为中心,只注重传授知识,忽视学生自我教育、兴趣培养的陈旧模式,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一定要清楚,在学生的各种素养中,求知欲是本,知识为末。因追求一些死的知识而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厌学,便是舍本逐末,以末害本。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人本身的求知欲以及兴致勃勃地去探索、去获取成功的不可阻挡的源源不断的兴趣,而不是人类积累的死的客观知识。
三、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在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中找准个人未来发展的最大潜能
人的全面发展即指每一个人自身蕴涵的全部发展可能性(身体,心理各要素)或潜能(特长,优势)的全面发展。人的生命成长并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成长的过程。但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并不能完全清楚不同生命阶段对自身发展的价值,更不能完全清楚如何在多种发展可能与需要之间做出选择。更为严重的是,应试教育以“考试”为中心,强化、突出应试科目,压制、冷落非应试科目,重文化课,轻视甚至忽视体育课、德育课、艺术课,使学生的各种潜在素养得不到全面发展,极有可能扼杀学生未来发展的优势潜能。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就要懂得和珍爱学生生命和素养的整体性,用整体、全面的教育去开发学生的潜能。而素质教育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就是为了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奠定基本素质的基础教育。它应当适应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要求,立足于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强调尊重个性教育原则,面向受教育者整体素质的提高,达到最大限度的因材施教,即以整体性(为了学生的一切)、群体性(为了一切学生)、潜在性(一切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培养受教育者的良好素质。
只有面向全体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综合发展(为了学生的一切),才能为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也只有全面发展,使学生的各种潜能都能得到发展、显露的机会,才能发挥学生综合素质中的特长与优势,才能确定学生未来的发展目标,持续发展,为国家培养出多方面、多层次、高素质的人才,实现个体生命发展的最大值。
(通渭县通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