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的养成教育

2011-12-29 00:00:00汤成文
成才之路 2011年14期


  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教育,也是班级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它关系学生良好人格个性的形成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有着深远而重要的影响。我校从2008年就针对学生的实际提出了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要求。经过三年时间的努力,我校的校风校纪有了很大的改观,学生的文明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一、高度认识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1)从培养目标来看,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中德育工作的重点和关键。这是因为初中的学生处于“一半是儿童,一半是成人”的特殊时期,和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生理和心理变化都非常大,教育的可塑性强。他们虽有一定的自控能力,但这种能力又较弱,如果不及时引导教育,则可能被其自身放纵的缺点所征服而成为坏习惯的奴隶。比如学生就会经常发生不做作业、顶撞老师、起哄、闹恶作剧、违反纪律等现象,有的还打架斗殴、拉帮结派,个别的甚至离家出走或者犯罪。这些坏习惯一旦形成再要矫正过来就要经历一个艰苦的改造过程。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教育的发展都是痛苦和不划算的。但如果从小从早从刚一入校就抓好养成教育,就会形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而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文明习惯。”他还说:“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可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青少年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
  (2)从社会大环境来看由于当前正处于新世纪初期,社会的转型、科技的高速发展以及国际金融危机下,复杂的社会环境也给青少年道德素质、行为方式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一些社会不良因素对学生的精神世界造成染污,一部分学生带着各种不良的行为习惯走进了学校。
  (3)从我校的实际情况看,由于学校从中等师范转型办中学的时间较短,社会认可度低,导致我校生源较差——其中占90%以上为进城务工者子女和留守学生、单亲家庭子女,大多数学生的行为习惯差,思想状况复杂,没有形成学习习惯,这些都给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从而也决定了我们必须从学生一入校就要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要持之以恒的长期抓养成,才能形成良好的校纪校风。
  二、养成教育要抓好“明理、导行、评价提高”三个关键环节
  在养成教育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明理、导行、评价提高”的循环反复过程,需在反复中不断巩固原有的行为习惯,实现新的行为要求。
  1. 明理
  就是要抓好正确观念,宣传灌输和思想上的教育引导。由于学生家庭成员的不同职业、不同素质给学生的影响自然不同,这就使得学生们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一些学生行为习惯表现得很不好,比如说脏话、男生留长发、随地吐痰、佩戴不得体首饰、穿奇装异服、打架斗殴等。他们不愿听从家长、老师的劝阻,对班干部的管理也不屑一顾。显然,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是由于平时不注意而养成的,但从根本上说,这一切都是受他们的错误思想所支配的。因此,先要从改造他们的思想入手,才能改变他们的行为习惯。所以要进行多种形式的灌输教育,比如利用每周的班会时间,有计划地组织引导学生集中学习《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校纪校规,并按照读熟、背会、默写、自我评议等几个环节进行检查,要求学生对照《规范》找差距,按规范要求自己的行为,学习礼仪常规和待人接物的原则,使规范深入人心。让他们知道作为一个学生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是应该鼓励和提倡的;什么样的行为是错误的,是应该禁止和反对的。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分辨是非的能力,为形成正确的行为奠定思想基础。
  2. 导行
  即引导学生搞好行为训练,这是为培养学生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而指导学生进行反复练习的过程,也是由知到行的转化过程。导行的内容包括文明礼仪、生活学习习惯、卫生、纪律等日常行为。这些内容可以细化为一系列教育活动,如结合文明之星的评选进行争做“行为规范人”“文明礼貌人”“勤奋好学人”“自立自强人”“团结互助人”等的评选。导行的过程是长期和艰巨的,只有经过反复练习不断强化,才能形成一定的动力定型,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所以班主任在讲明道理、提出要求的同时,还要以身示范、具体指导和督促检查学生的行为,让他们把正确的要求体现在行动上,把正确的思想转化为正确的实践,把正确的行动坚持形成为良好的习惯。需要指出的是引导学生行为训练宜多渠道进行,训练前,教师要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从而使训练有目的、有依据。训练时,教师要加强实践指导,从小事抓起,严格要求。训练后,教师要巩固训练成果,注重习惯的养成,不断检查和矫治,防止反复。比如,清洁卫生看似简单,但要做好也需进行严格训练,要先讲明清洁的时间、区域、要求,以及人员的安排,随后指导检查,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基本可以做好了。但也不要高兴得太早,此时如果稍微松懈,就有可能滑坡倒退,所以班主任还要继续坚持督促检查,要毫不松懈地抓下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才会形成。
  3. 评价提高
  即必须加强检查、督促、评比、竞赛等一系列强化手段来推动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班主任要经常深入学生,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并适时地作出价值的评判:对于表现差的要批评,并分析说明差在什么地方以及如何改进,如有必要也可略施惩罚;对行为习惯好的要表扬,在全班学生面前进行分析,说明好在什么地方,必要时予以奖励,促使好的行为习惯强化而更加稳固。每过一个阶段,我都会对班上各方面好的行为进行表彰奖励,受奖人数一半以上,有学习成绩优秀奖、最佳进步奖、文明礼貌奖、劳动模范奖、个人特长奖、团结同学奖、热爱班级奖、勤奋学习奖等,对学生的优点进行大胆肯定,以树立正面榜样,有力促进了班风的好转,使养成教育不断深入。
  总之,养成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石,但学生的养成教育绝不是个别部门个别老师的事,而应该成为每位教师的职责。同时还需要家长、社会各界的支持配合。学校是青少年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必须以对国家、对人民、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来组织和安排,使得各部门齐抓共管,通力合作,开展养成教育。只有形成合力,并且坚持在“明理、导行、评价”三个关键环节上狠下工夫,用持久战的精神反复强化,深入持久地进行培养和付出,才能抓出成效。推动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中学生的行为更文明,校园更和谐。
  
  (庆阳市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