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源自推敲:认识厘米教学实践对比反思

2011-12-29 00:00:00赵红
成才之路 2011年28期


  “认识厘米”这节课,经过几次试教,在分享着学生的精彩与快乐时,自己也获得了很多启示。
  情节一:“认识厘米”导课部分教学实践的对比分析
  (第一次教学活动)
  教师出示两条线段,问学生哪条长?哪条短?师:要想知道哪条线段长,可以怎么办?生:用尺子量。
  感触:我设计了两组线段的比较,第一组学生可以直观比较得出哪条线段长,第二组直观比较有难度,引起学生的争论,从而引出测量工具——尺。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心理上产生悬念,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及”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引出“用尺子量”的办法。这样导课丝毫不影响我的教学环节,但我总感觉学生是被我牵着走,是在我设计的情景下被动思考,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不高,缺乏浓厚的学习热情。我不禁要问:“教师的角色在哪里”“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思维得到哪些发展”。自己的评价:“看似合理,毫无价值。”
  (第二次教学活动)
  根据教材内容播放3人量课桌的录像。师:录像中同学们在做什么?生:量课桌。师:你能介绍一下每个同学量的结果吗?师:同样长的课桌为什么3个小朋友量的结果都不一样,是量的课桌不同?那是什么原因?生:不是。因为他们用的东西不同。师:对,他们用的测量工具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看来我们得需要一个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那你知道这个测量工具是什么呢?生:尺。
  感触:第二次教学我根据教材编排,让学生观看3人量课桌的录像,然后充分地讨论交流:为什么同样的桌子量的结果却各不相同,使学生感悟到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播放的录像跟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学生学习兴趣陡增,很多同学也学着模仿测量,我的心顿时为之一颤,是啊为什么把学生晾在一边,不让他们去做,去体验测量的乐趣呢?教材是载体,我应该灵活地组织和调整教学内容。这节课我应将主动权放给学生,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己的思考:怎样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第三次教学活动〕
  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自己的桌子有多长吗?好,请大家自由选择喜欢的工具,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同学们都拿出了统一的工具——尺子。于是,我又重复了一遍。师:请大家自由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桌子的长度。生:老师,只有尺子才能量啊!生:我们的桌子有4个直尺这么长。生:我们的桌子有9个三角尺这么长。
  感触:这次我的本意是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课桌长度的过程,然后激发学习需求,需要统一的测量工具——尺。哪知一说测量课桌的长度,全班学生不约而同都拿出了统一的测量工具——尺。尽管我一再提出可以利用身边不同的工具测量,可小朋友们还是拿着尺在不亦乐乎地忙着。原来,从幼儿园开始到现在,小朋友手中的尺子早就玩过数把,他们对尺已有一定的“数学经验”。所以,我这设计的环节是多此一举。包括前两次的教学都是绕了一个大圈,折腾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上到这儿,我马上顺势进入下一个新授环节——认尺。自己的醒悟:尊重孩子的认知起点。
  情节二“认识1厘米”教学实践的对比分析
  (第一次教学活动)
  师:请小朋友观察大屏幕上的直尺,刻度0到刻度1之间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师:谁来说,老师刚才说从哪里到哪里是1厘米?请你在尺上指给同桌看。师:刻度1到刻度2这一大格的长度是多少?生:2厘米。生:不对,应该是1厘米。师:那刻度2到刻度3的长度是多少?刻度4到刻度5呢?生:都是1厘米。师:也就是说每个大格的长度是多少?生:每个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
  感触:让学生认识尺上的1厘米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一问一答”进行的,先讲后练,学生缺乏主动探索的过程,建立的1厘米概念不够深厚。特别是当学生对“刻度1到刻度2”产生混淆时,我没有及时讲解清楚,强化起点,引导学生看清楚1→2起点是1,而不是0,这样引导的话,学生就会顺利说出1→2也是1厘米,从而不会出现纠缠不清的。
  (第二次教学活动)
  师:1厘米有多长?请小朋友在自己的尺上指一指,然后和小组内同学说一说,你找的1厘米是刻度几到刻度几?生:学生自己动手指1厘米并在小组内交流。师:请小朋友到实物投影上指出你找到的1厘米。生:我找到的1厘米是刻度0到刻度1。师:有和他想的不一样的吗?生:我找到的1厘米是刻度3到刻度4。
  感触:第二次教学,我大胆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1厘米有多长?请小朋友在自己的尺上指一指。”我想有部分小朋友对1厘米的概念是清楚的,然后利用小组交流的形式共同分享学习结果,不出所料全班学生思维活跃,小组交流时有的说2-3、4-5、6-7等等,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这时我进一步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并思考尺上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小组交流强调人人参与,全体学生都能贡献自己的认识和经验,分享他人的成果和体验,在此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个人自主探索的成果,深化数学思考,获得成功体验;全班交流强调针对学习目标,围绕课堂学习的核心问题展开讨论交流,确保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启迪:两级交流各具价值、各有侧重。
  (常州市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