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运用历史地图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011-12-29 00:00:00陈素芳
成才之路 2011年28期


  摘要:历史地图是现行教科书的一个有机而又重要的组成部分,“左图右史”也是古今学者治史的重要方法。本文作者就怎样运用地图来形象地创设某种历史情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果,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历史地图;课堂教学;兴趣
  
  江苏省自2005年开始课程改革,改革的过程中特别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在高考历史题的命题中也得到很好地体现。现在的高考试题中非常注重情境的创设,充分体现新课改能力培养和运用的特色。其中历史地图就是情境创设材料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其除了具备材料解析题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材料新、情景新、信息量大、可考查问题和角度多的特点。而且历史地图是现行教科书的一个有机而又重要的组成部分。“左图右史”也是古今学者治史的重要方法。然而,有些教师平时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忽略教材中的地图,只是把一些结论性的东西很直白地告诉学生,一旦学生在考试中碰到地图类的题目,就觉得无所适从,不知道也不会该怎样回答这样的历史题目。那么怎样运用地图形象地把某种历史情境表现出来,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培养学生读图解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课堂效果呢?
  一、运用课件让地图动起来
  历史地图准确地表明了历史活动的地点,客观上反映了历史发展过程中某些空间变迁的情形。运用各种历史地图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明确的历史空间概念,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这一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但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课件使历史地图动起来,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效果更加明显。在讲解疆域图、形势图、路线图时,可以运用课件制作来达到我们的预期效果。如在讲解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我们经常告诉学生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就其中某一方面而言,我们可以通过设计战争路线图以及近代通商口岸被迫开放的过程,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形势图在课件中展示中国被迫开放的五处通商口岸,学生就很直观地得出这时列强侵略的范围仅局限在我国东南沿海;再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展示中国被迫开放的十一处通商口岸,这样学生也就很直观地得出这一次列强侵略势力已经扩展到整个沿海各省,并向内地扩展。这样一讲,学生就非常容易而直观地得出列强侵略中国的区域扩大了。同时再加上讲解条约其他内容,学生自己就得出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丧失更多的主权,这样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加深的结论就会深深地留在学生们的记忆之中。
  二、运用音频让地图活起来
  随着课件制作技术的提高,音频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历史课堂中。利用音频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化静为动,为学生再现历史画卷,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可以把形、声、色、态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强化对学生的情感冲击。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把音频与历史地图相结合,就会使历史事件发展的心路历程自然而然地呈现在眼前,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讲授红军长征时我给学生播放了《长征》这首诗词的音频资料。教师把红军长征的路线图用课件展示给学生并让学生结合诗词和地图概括指出红军在长征途中战胜了哪些艰难险阻。这样既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又加深学生对红军长征的认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就被调动起来,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通过文艺作品把地图串起来
  文艺作品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运用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先烈高尚的情感,充分发挥历史教学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激活和丰富青少年的情感世界,培养对国家、对社会有价值有贡献的一代新人。因此,它一直是历史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常用手段。如果把革命文艺作品与地图相结合,就会使当时当事人的选择显得更为自然、高尚。如在讲解长征时,我运用表现当时革命事迹的文艺作品《丰碑》与长征地图相结合,来彰显那段艰苦岁月中红军战士表现出来的英勇无畏的豪情。《丰碑》这篇课文讲的是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竟然未留一件棉衣给自己而被冻死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感悟被冻死的军需处长身上的高尚品质,从而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通过引导,大家不由自主地想:有这样爱兵如子的将军,有这样舍己为人,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的好干部,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把对军需处长的不怕牺牲、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高贵品质的认识提高到了“激励后人”的新高度。这样,既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是不可多得的情感教育的典范。
  总之,如果我们历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充分挖掘教材,巧妙地借用地图的展示来配合知识点的讲解,既可以充分展示历史空间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又可以很好地体现新课改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要求。我坚信:如果教师这样坚持下去,不仅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素质,提高学科的业务能力,还会使历史教学的明天更加辉煌,新课改之花更加艳丽。
   (邳州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