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学贵自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源,质疑是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可见质疑能力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培养师生情感,引发学习兴趣——给学生质疑的勇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思维的动力,兴趣可以使学生思维变得丰富,变得活跃。只有使学生对这门功课有了兴趣,才可能激发他们的钻研精神,才可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心理学证明:兴趣是与情感密切联系的,有情感才有兴趣。学习不仅仅是理智的活动,更是理智与情感两种活动的交织。教学过程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又是师生情感的交流过程,所以应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建立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如采用愉快教学法,在课堂上形成愉快的教学气氛,学生才能对这门功课有兴趣,才能被教师的讲课所吸引。只有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氛围,学生才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注入式”为“启发式”——给学生质疑的机会
以往的“填鸭式”的教学,导致学生的主要任务只是被动地接纳和记忆现成的知识,无形中抑制了学生的发问,久而久之,学生的好奇心逐渐衰退,思想僵化,阻碍了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启发式”教学法是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教师引导学生沿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思路,通过一步步分析得出结论的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把学生从被动位置推到主动位置,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空间和发表见解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只是起着引导的作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尊重每个学生,鼓励学生多发问,重视学生的独立见解,善于捕捉其思想的火花并给予鼓励,增强了学生质疑的勇气和信心。当然教师的启发引导,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启发是要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对“已知”产生疑问,对“未知”产生兴趣。总之,要给学生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不搞“一言堂”,不搞包办代替。
三、设置一定的质疑情境,诱使学生去探求——给学生质疑的情境
“情境”是指在具体场合下人的情绪、思绪等心理状态及其所造成气氛的总和。思维是与情感、环境休戚相关的,情感是思维的内在因素,而环境是思维的外在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置一定的质疑情境,使学生“触景生情”,激发其积极动脑、动手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就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创造一定的质疑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和猜测,提出自己的看法,引起其他学生的质疑。此时,教师应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猜测性”质疑,并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去验证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层层设疑——给学生质疑的启迪
教师在课堂上的设疑,会对学生的质疑思维起表率作用。因而教师设置的问题不宜简单化,而应具有思维性、层次性、逐步拓展性,通过设计的问题,一问套一问,紧紧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促使他们尽快地进入思维状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自己的探求欲望,而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直接说明答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常利用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一直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如此长期的潜移默化,使学生在以后的自主学习中能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促进其质疑能力的提高。
五、注重对学生思路的引导——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验,每当上完一节课后,问学生“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的回答只能是哪里懂了,哪里不懂,哪里不太懂,或是哪个题不会做,哪个题没听明白等。这说明学生还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尚未进入探索性的思维状态。学生提不出问题,不会提问题,原因是学生还没有掌握质疑的方法。那么怎样使学生学会质疑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因果关系法。每见到一个现象,要习惯问问: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对于所学的每个概念、公式、定理,要知道是什么,更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做到知其所以然。解习题时,有时做错了,有时解法太繁等,这都需要分析原因,不能仅仅满足于获得一个正确的结论,更应了解获得结论的过程、思路和方法等。
②事物比较法。通过比较相近概念、本质差别和不同概念间的本质关联,比较各种现象、规律和公式的异同,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找出解决类似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比如:物体的机械能与分子的内能有何区别?动能与分子热运动所具有的分子动能、势能与分子势能有何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③运用反问法。正面的问题,反过来问,结果会怎样?由此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比如:通过奥斯特实验可知“电能生磁”,进而想到一个相反的问题——“磁能否生电?”如果能产生的话,又需要怎样的条件?
④结论推广法。从某种特殊情况或现象中总结出来的结论,推广到其他情况时还能成立吗?这个结论具有普遍性还是只适合于某些特殊情况?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⑤情景变化法。如果条件改变,结果又会怎样?如次要矛盾不能忽略不计,情况又会怎样?比如:一木块从一个固定的光滑的斜面上自由滑下的过程中,木块的机械能是否守恒?如果斜面不光滑,结果又如何?
⑥学科渗透法。中学物理分为热学、光学、力学和电磁学等几部分,它们之间相互紧密联系,相互渗透,而且物理还与其他学科之间有横向联系。现在中考更要求学生注意各科知识的融会贯通。通过学科间的质疑,可提高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
⑦联系实际法。注意观察身边的一些现象,想象能否运用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来分析、解决。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⑧多向思维法。多向思维就是指从不同方向和角度去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要求学生每做完一道题后,想想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解法,提倡“一题多解”,达到“懂一题,通一片”的目的。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好的教师不是讲得学生没问题可问,而是启发学生提出更深刻的问题。“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教师应从日常教学中做起,重视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徐州市东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