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传统的政治课堂忽视了学生的情感要求、自由自觉的活动和所处的现实生活。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适应新课改要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只有正确定位,让教学的策略更具生活的真实,让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才能达到政治课堂生活化的目标。
一、运用鲜活的生活资源,在生活中融入知识
思品课的教学需要载体,最好的载体应该是那些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让学生最感兴趣的鲜活实例,如果能巧妙地引入课堂会收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讲八年级上册“诚信是金”,我就让学生在自己身上和身边的人或事情上,去寻找那些不诚信的行为。同学纷纷例举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来证明:学生中说谎(编造理由请假、欺瞒家长、不兑现承诺);考试作弊的现象;在平时学习中,学生抄作业或不按时交作业;社会上无良商家欺骗消费者,以次充好、假冒伪劣商品坑人;建筑质量差导致安全事故;食品安全事件;不少公民闯红灯、酒后驾车,等等。通过举例分析,同学们纷纷表示:我们青少年要做到恪守诚信,就要对自己讲的话承担责任和义务,言必有信,一诺千金。不违反法纪法规、听从师长教导;不抄他人作业,考试不作弊;不说谎话,诚实做事;答应他人的事,一定要做到。上学或参加各种活动,一定要准时赶到。要知道,许诺是非常慎重的行为,对不应办或办不到的事情,不能轻易许诺,一旦许诺,就要努力兑现。如果我们失信于人,就等于贬低了自己等。这次教学给我的启示就是如能把丰富的、合乎实际的生活资源加工成课堂资源导入思品课堂,由此引出观点或理论,就能使教学“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氛围“热”起来。
二、运用“时政热点”,强化对生活中的知识提炼
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教学与时事政治、“热点”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评论国内外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比如,学习“维护法律尊严”“权利与义务”时,我给学生讲了“药家鑫事件”:2011年4月22日,陕西省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药家鑫死刑。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故意杀人犯药家鑫于2011年6月7日,在陕西省西安市被依法执行死刑,彰显了法律的尊严,体现了司法的公正,维护了社会公平。学生们结合这件事,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出以下结论:法不可违,违法要接受法律制裁;法律具有强制性;法律对所有社会成员具有约束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要自觉履行义务,法律所禁止的,坚决不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法律意识;要自己对自己负责;要学会理智调节不良情绪等知识点。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家庭教育一定要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更大的功能。培养学生树立珍爱生命,尊重他人,回报社会,感恩父母的基本道德与法律意识。
三、适当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加强生活与知识接轨
多媒体课件的适当运用能改变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的单调形式,从视觉、听觉角度增强对学生感官的刺激,使学生能保持较高的兴趣,注意力较为集中,也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掌握知识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营造“可教学时刻”,离不开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宜的环境。消除学生的“紧张感”,能产生一种轻松、愉悦的情绪。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对学习者的认知动机起到一种强化作用,进而逐渐形成一种比较稳固、有力的学习动机,学习者就会努力求知。如在讲《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课时,我们给学生播放宋祖英的《爱我中华》的乐曲和余光中先生《乡愁》的Flash课件,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明白了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团结在一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力,又激发了学生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爱国之情。
四、引导学生走出课本,参加社会实践,在生活中运用知识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因此,在课前或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形式的实践活动。例如,教学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时,要求学生调查城区城郊的周围有哪些污染源,并让他们提出治理污染的合理化建议。当同学们带着自己的调查结果到课堂上交流时,课堂成了学生主讲台,气氛异常热烈。大家一致认为,增强人们的环保理念,加大执法的力度,才能使我们的天更蓝、水更绿,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提升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在学知识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运用知识,同时提升自己的素养与能力。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能让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使课堂充满活力。
(江都市真武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