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网络成瘾心理障碍的成因与干预

2011-12-29 00:00:00孙宇辉
成才之路 2011年28期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网络成为人们学习与工作的必不可少的工具,但同时也有成千上万的人无限制地使用电脑,严重影响了他们在学校、家庭、交往中的功能。所以说网络成瘾已经不仅仅是个体问题,它还是社会问题跟家庭问题。
  有数据显示,网络成瘾者的统计中,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也就是说,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危害到了学校。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行为冲动、理想与现实感的不确定以及学校教育评价的单一性,都容易促使他们去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感受不到现实生活的精彩,容易在现实生活中受挫的孩子,更容易沉溺于网络。迷恋网络的孩子表示“在网上,没有人问我考几分”“游戏中我可以统帅千军万马,攻城拔寨”“网上我有很多朋友,有人关心我、欣赏我”……大多数上网成瘾的孩子都是因为在学校与家庭找不到快乐、自信,缺乏关爱,无人倾吐心里话,才会选择到虚拟世界里寻求慰藉,最终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
  目前,造成孩子上网成瘾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是家庭教育问题。上网成瘾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抵触父母。许多父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导致孩子与他们越来越疏远;得不到关怀、理解、赏识,孩子只有到网络里去寻找亲情、友情甚至爱情。因为网民的交往角色是虚拟的,不存在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网上交往的虚拟性还淡化了现实生活中交往的局限,从而使得交往更加自由、平等。大家都可以随意结识,畅所欲言。这种种虚幻的生活填补了一些孩子现实中的缺失。而孩子上网时间多了,与父母的交流机会就更少,大多数父母又都反对孩子长时间上网,这使亲子关系更加对立。
  二是学校教育评价问题。教书不育人的“应试教育”导致学校无休止上课、补课,作业太多,考试太难,缺少文体活动,只以考试的分数和排名衡量人,使得许多孩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失去了价值感和人生目标,一旦接触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就非常上瘾。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身心的投入度是很高的,常常是乐此不疲。尤其是在过关游戏中,每过一关都能体验到一种成就感,而最后的优胜者更是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感觉,这正满足了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需要。
  三是社会问题。近年来国内出现了大量低级媚俗的文化产品,严重毒害着孩子的思想,一些黑心网吧老板、游戏开发商,千方百计赚取孩子们的钱。虽然,国家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明令禁止在中小学附近开办营业性歌舞厅、电子游艺场所;并且要求营业性歌舞厅、电子游艺场所必须设置明显的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的标志,可以说网吧的管理条文已经非常明确,但是,真正按章执行的还是很少。
  现在的孩子不是生活在一个多彩的世界中,在他们的世界中,似乎只有学习才是唯一重要的事情。造成这些孩子依赖网络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观。由于家长、老师对孩子的期望过于单一,学习的好坏成为孩子成就感的唯一来源,此时,一旦学习失败,孩子们会产生很强的挫败感。但是在网上,他们很容易体验成功:闯过任何一关,都可以得到“回报”,这种成就感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很难体验到的。另外,随着离婚率、犯罪率升高等社会问题的增多,社会上的“问题家庭”也在增多,这些孩子通常在家里得不到温暖。但是在网络上,他们提出的任何一点儿小小的请求都会得到不少人的“帮助”。现实生活和虚拟社会在人文关怀方面的反差,很容易让“问题家庭”的孩子“陷”进网络。
  在中学生网络成瘾的社会原因中,父母对孩子关心少,陪伴时间少,亲子关系不佳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父母要高度重视中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积极营造和谐美满平等的家庭氛围。家长对网络成瘾的中学生应尽量减少责备,尽可能进行交流,适时给予鼓励和鞭策,这有利于戒除网络成瘾。
  家长要注意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一般来说,从民主、和睦、丰富多彩以及充满希望的家庭中出来的小孩是很少网络成瘾的。因为这样的环境给了他足够的自由、平等和快乐。
  家长要注意发现孩子的优点,不要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孩子学习的优劣上。我们知道,在学校的考试中,必然有成功者和失败者,不可能所有的孩子都是前3名或前5名。如果家庭评定他们成功的标准只有一个,那些学业失败的孩子就很难在现实中找到成就感了,那么他们更可能去网络寻找虚幻的成功。作为家长要千方百计让孩子有成就感,包括学业、特长、交友等各个方面,而不是逼他们走向网络世界。
  当发现网络成瘾中学生时,家庭和学校要做的不是批评和打骂,而应积极地寻求专业帮助,如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如果情况特别严重的,甚至伴有其他精神症状,如幻想、抑郁等,要及时与医院联系,尽早接受住院治疗。
  学校应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思想教育,通过对中学生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努力提高与健全中学生的鉴别能力、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