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布局加强建设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2011-12-29 00:00:00郑敏
成才之路 2011年28期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于农村生源萎缩和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等考量,一些地方开始进行学校布局结构的调整。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对这一做法给予了肯定,指出:“调整学校布局结构,使人才在产业、地区的分布更加合理。适应城镇化进程和学龄人口波动的需要,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中、初等学校布局。”随后,全国各地开始了大面积的学校布局调整。事实表明,通过对一大批学校的撤减、合并,降低了办学成本,提高了办学效益。
  随着布局结构调整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更多关注布局结构调整对于提高教育质量的意义,以及这项工作对于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有何作用和影响的问题。人们在要求入学机会均等的同时,也要求入学教育过程以及入学教育的软、硬条件均等等。于是,学校布局调整逐渐由最初的撤并撤减工程,演变为提质工程,并且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政策含义自然而然也就随着形势的变化而改变。教育均衡发展成为了需要面对和去深入探讨的问题。
  教育均衡发展,是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布局调整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也是工作的重点。正如教育部部长助理、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所言:均衡发展应当成为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工作的一个带根本性的重要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追求,基础教育发展进入新时期后,应当更加旗帜鲜明地把均衡问题提出来,用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统一认识,指导我们的工作。而现阶段,我国教育资源配置呈现出非均衡状态,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阶层之间以及不同教育类别之间发展不均衡,教育经费投入、设备配置、师资水平等方面分配不均衡。尤其是,为享受到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许多家长想尽办法、走尽关系、散尽金钱,不惜代价地为孩子“择校”,这就不仅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和学生的学习压力,而且干扰了学校的正常教学,所滋生的“权钱交易”“教育腐败”,更是造成了极不好的社会影响。
  “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对缩小教育发展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对于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规模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推进学校布局调整中,应该为义务教育学校提供均衡的办学条件,在资源配置、政策导向以及宏观调控等具体行为中,体现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农村不断衰退,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镇。据预测,到2020年将会有3亿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因此,如何合理规划城市学校布局,做到科学统筹、适当超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刻不容缓的问题。
  以长沙地区为例,截止到2010年上半年,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 389所,在校学生1 596 071人,在校教职工120 245人。“十五”期间,长沙市的教育事业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整体水平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但是,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流动集聚以及人民群众对教育均衡化、优质化需求的不断提高,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新矛盾日益凸现。长沙城区学校布局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中小学布局不均衡。老城区的教育资源过于集中,城区扩大后新区域教育资源则相对缺乏,而按照分区域就近入学的原则,群众意见较大。二是学校规模偏小,班额偏大。大部分中小学的生均面积不达标,造成“热门”学校班额普遍偏大。三是小区建设与教育设施不配套。许多新建居民小区已经形成,但区域内没有相应的教育设施配套,学生难以就近入学,给家长和学生带来许多不便。四是师资发展不均衡。五是生源流向不均衡。
  长沙市通过对学校布局调整的规划和加强合格学校建设等途径,进一步放大优质教育资源,扩大办学规模,合理调整市区普通中小学空间布局、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效益,从而推动长沙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缓解“择校”矛盾,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首先,加强领导,统一指挥。由市委市政府成立以分管市长为组长,由市发改委、财政局、人事局、规划局、国土资源局、交通局、建委、人口与计生委、教育局等部门参加的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实施领导组,对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进行统一领导,协调全市布局调整的规划制定和实施工作,解决实施中的疑难问题。市教育局负责拟订分年实施计划、实施操作方案和具体实施工作;各行政区人民政府要按照省市政府要求,在中小学布局调整中,积极宣传动员、协调督促,并筹资投劳,改善办学条件,解决疑难问题。
  其次,科学规划,适当超前。市教育主管部门深入调研,结合本市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趋势,结合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总的目标要求,科学拟定分年实施方案,在确保拟撤并学校安全的前提下,有重点投入新建学校和扩建学校,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
  第三,整合资源,加强改革。坚持以市为主,积极鼓励、大力支持社会力量投入基础教育,积极筹建寄宿制小学、中学,以满足各阶层人口对教育的需求,加快推进布局调整。
  第四,多方筹资,加大投入。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投入,严格按要求管理使用。按照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确保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安排适量的布局调整资金,列入当年预算。加强现有教育资产管理。撤并后的闲置不动产,采用公告形式拍卖、租赁等,所得收益由市教育局处置,市教育结算分中心管理且全部用于学校布局调整改扩、新建工程。同时,各区、乡镇、村仍要积极筹资投劳,支持辖区内的学校布局调整项目。
  长沙是全省最先启动合格学校建设的地区。早在2007年,就研究出台了《长沙市普通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并开始在全市范围内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在省委、省政府建设教育强省工作会议之后,长沙市将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统一归并到合格学校建设之中,并在全市建设教育强市推动创业富民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建设合格学校的具体目标,要求“到2012年,全市95%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合格标准”。在长政办发[2007]12号《长沙市普通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基础上,长沙市政府先后出台了《长沙普通初中合格学校督导评估细则》《长沙市普通小学合格学校督导评估细则》,细则共分三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中涉及:校园规划建设、学校装备条件、生均公用经费、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工作、学校教育教学和学校办学水平等七个方面。可见合格学校的建设,并不仅仅是学校硬件的完善,同时也是学校软件实力的提升。
  
  在长期的教育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区域、城乡和学校之间的差距,教育均衡发展要求与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这也成为长沙市义务教育发展的基本矛盾,尤其表现在择校之风愈演愈烈。在布局调整中,启动“合格学校”的建设,从办学规模、基础设施、师资、课程等出发,力求逐步在教育教学层面上,给所有学校以平等的“国民待遇”,逐步取消重点校、示范校与窗口校,大力建设薄弱校,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公办校与民办校之间的差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合格学校的建设将对实现义务教育发展的均衡化,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以上数据来源:湘政教督通[2009]77号《关于认定长沙市星沙金鹰小学等1372所学校为义务教育合格学校的通知》、湘政教督通〔2010〕81号《关于认定长沙市双江镇中心小学等1105所学校为义务教育合格学校的通知》)
  由此可见,长沙作为省会城市,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走在了前列,发挥了辐射和引领作用。截至2009年底,全市共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826所,占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80.74%。合格学校建设作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被列入了长沙市的重要议事日程,主要特点有:
  一是组织保障十分有力。2007年以来,长沙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合格学校建设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每年安排相应内容作为“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2010年,合格学校建设列入帮助扶持企业发展、帮助推进项目建设、促进民生改善、促进经济增长的“两帮两促”活动范围,作为全市年度中心工作之一,进行了重点安排。其中,雨花区把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区的核心内容,进一步加强了组织领导。事实证明,领导重视是开展好合格学校建设的有力保障。
  二是硬件条件逐步改善。合格学校建设是改造薄弱学校、提升办学水平的有效措施,其本质是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让每所学校都成为优质资源、成为窗口学校。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为契机,长沙市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有效改善了学校硬件设施。据统计,2008年,全市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共投入资金达到3.6亿元,重点惠及学校560所。各区积极履行办学责任,多方调集资金,保证了合格学校建设顺利进行。岳麓区在“宁愿少修一条路,也要多建几所学校”的理念指导下,决定在2009年将今后三年的资金一次投足,经费投入总计达5.7亿元。开福区2009年为5所项目学校预算安排了建设专项资金近1000万元。通过大力度的建设和改造,全市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截止到2009年6月,全市共有校园面积492.7万平方米,教学用房和功能用房220.3万平方米,分别比2007年增加13.7万平方米和8.3万平方米;共有计算机43 983台,人机比达到12.7比1,实现“校校通”和“班班通”的农村规模以上学校分别达96%和41.9%。生均公用经费也逐年提高,2009年,城市小学和中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为364元和502元,与上年同比增长5%。
  三是教师培养并重并举。坚持引进和培养并举,2007-2009年全市共招聘初中和小学教师1 636名,培训中小学教师共6万多人次;全面实施教师定向培养专项计划,累计招收了230名优秀初、高中毕业生。全市小学、中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稳步提高,其中芙蓉区小学、中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4.4%和100%。重视校长选拔培养工作,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有5年以上教育工作经历的校长占总数的100%,新任校长取得“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书”占总数的85%。
  四是项目工程管理严格。从2007年开始,将标准化学校或合格学校建设完成情况纳入区县(市)政府和区县(市)教育局年度绩效考核目标范畴,实行双线管理,定期考核评估,并将考核结果与年度评先评优和奖金发放挂钩。所有建设项目均实行了“四制”,即工程招标投标制、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天心区、高新区等地在项目管理上也都出台了一些新举措。
  同时,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改薄工程、加强师资培训、改革招生制度、建立监测评价等手段,进一步放大优质教育资源,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平,从而推动长沙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缓解“择校”矛盾,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