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例一:李女士是个全职主妇,丈夫在外企工作,收入颇丰。受父母影响,她天生爱干净,家里家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出出入入总是很整洁。她热情好客,大家也喜欢她,常到她家去玩。别人问她,天天洗涮,你不累呀?她笑着回答:习惯了,不累,看着干净,心里也乐。
实例二:唐先生工作任务不重,却忙得不可开交,整天愁眉不展。他每天洗脸,洗头发,洗衣服都要洗两遍,总担心有泡抹或头发残留在身上;他从不把自己的物品放在任何公共场所,比如说别人的办公桌上,觉得巨脏无比;和一个不太干净的人在一起就会无限联想,直到自己不能再看他第二眼;讨厌使用一切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电话聊天内容不愉快,或接到不喜欢的人打的电话,必须马上洗澡;坐公交车,如果目的地可能没洗手的地方,就会用纸巾包着扶手才扶;怕自己身后的人突然打喷嚏;害怕见到别人整个身体靠在车门附近高扶手上,觉得恶心……他自己都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这种感觉,它为我自己与周围的人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非常痛苦,不该活得这样仔细与敏感,非常累。
沈阳都市绿洲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裴瑾莹表示,同样是爱干净,李女士在其中享受着快乐,而唐先生却苦不堪言。大家能看出来,唐先生得了严重的洁癖。
洁癖属于强迫行为
裴瑾莹说:洁癖一般来说就是太爱干净。一个人爱干净、乐于其中是好事,但过于注重清洁以至于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特别是社会交往,就属于洁癖。洁癖有轻重之分。较轻的洁癖仅仅是种不良习惯,严重的洁癖是较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
“洁癖”表现的症状属强迫性神经官能症,是很常见又很顽固的一种心理疾病。患者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可抗拒的、强迫无奈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的存在,他们能意识到这些都是不应出现或毫无意义的,但又从内心涌现出强烈的焦虑和恐惧,非要采取某些行为来安慰自己。如做完一件事就觉得手脏了,心里不舒服,非要洗一定时间或一定次数,如果不这样,就感到特别焦虑,且害怕自己如果洗不够,会疯了,所以,每次都是洗了又洗,这样心情就要好一些。可过不久又重复。
强迫症分为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和强迫行为。洁癖属于强迫行为。患者不由自主地做一些不必做的事情,如数数、检查、洗涤或某些仪式动作等。强迫症患者的性格多具有敏感、固执、主观任性、急躁、好强、自制力差,或胆小怕事、优柔寡断、犹豫不决、谨小慎微、自卑、墨守成规、刻板等特点。
突来变故能引发洁癖
裴瑾莹说:洁癖的发病原因与家庭、个体性格及生活经历有关。作为家长特别怕孩子生病,因此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卫生要求过高过严,逼着孩子反复洗手。孩子在洗手的同时,接收到的信息有可能是,如果手不洗净,就一定会传染疾病,危害身体健康。这种强烈的负面暗示作用,对那些具有神经质倾向、敏感内向的孩子影响更大。
家庭搬迁、集体生活、亲人亡故、父母或自己离异、性生活不协调等引起的心理紧张、情绪波动、自己或身边的人严重感染传染病等突发事件都可成为诱发洁癖的主要原因。患洁癖的大部分患者能指出在他症状加剧前所发生的突发事件。
患者的性格特点在疾病的发生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据研究,大部分患者都有特殊的性格特征:青年患者大多数非常爱干净、爱整洁,对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单一,是顺从、办事认真、严肃型的;成人患者道德感强,一般时间观念较强,遵守纪律和制度,生活习惯较刻板,遇事过于谨慎、优柔寡断,不少人可能很迷信。这种性格的人在过份强大的压力下易患神经症。
别过分要求自己太“干净”
那么,如何才能远离“洁癖”呢?裴瑾莹说:
1.形成正确的认知,树立与细菌共存的意识。适当地“脏”一下有助于提高免疫力;过于紧张和焦虑反而降低人的免疫力,易惹病。
2.认识到洁癖所带来的危害超过益处。细菌是人类生活环境的必要组成部分,日常接触到的众多细菌对我们的生活与健康是有益的。如果不加选择地灭菌,就可能给那些抵抗力、适应性、侵袭力强的有害病菌开绿灯,破坏人体内及自然环境的微生物平衡,以致有害的超级细菌大量生存和繁殖。在心理咨询门诊,就有许多有洁癖的人同时还易患口腔溃疡、腹泻、感冒、咽炎等疾病。
3.家长做孩子的榜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既不过分,也不随意,把握好尺度。
4.培养孩子健康的个性,积极、乐观、开朗的个性品质是预防心理疾病的根本,在生活中,家长要注重细节,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及时给予适当的肯定,表扬,善于用正向的语言强化孩子的优秀品质。
【延伸阅读】:
治疗洁癖的一般手段
裴瑾莹表示,一般轻微的洁癖表现不需要治疗,如果已经给生活工作造成影响了,就需及早向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一般治疗多以心理治疗为主,辅之以药物治疗。
几种洁癖的治疗手段:
1.系统脱敏疗法。把自己害怕的东西和场景、常做的事情,从轻度到重度写出来,然后每天从最容易的事入手控制自己的行为,如逐渐地减少洗手的次数和时间。
2.认知疗法。找出洁癖的原因,用科学知识消除误解;改变思维方式,有计划,先做主要事情。
3.认知领悟疗法。一般而言,强迫症患者对自己的强迫症状尤其是强迫动作,一方面希望能解除理性上认为不合理的观念和行为;另一方面,内心又认为这些观念和行为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洁癖患者好像分裂成了两个人,一个能根据实际情况,照成年人的逻辑来分析、判断其病态表现,认为反复洗手、洗衣,费时费力,希望摆脱;另一个则认为,有传染上疾病的可能,有必要多洗,这种态度与其实际年龄及所受的教育很不相称。前者代表理性的成年人,后者不讲逻辑,一味盲目恐惧,具有幼稚的儿童心理特点。这两人各抒己见,谁也统率不了谁。但患者对这个病理本质特点并无自知之明。
4.厌恶疗法。常采用橡皮圈方法。即让患者在手腕上戴一橡皮圈,一旦即将出现强迫动作或行为时,便让他用橡皮圈弹自己的手腕,一直弹到强迫观念消失,有疼痛感为止。
5.满灌疗法。请其朋友当助手。患者全身放松,轻闭双眼,然后在患者手上涂各种液体,如墨水、米汤、油、染料等。在涂时,患者应尽量放松,而助手则尽力用言语形容手已很脏了。患者要尽量忍耐,直到不能忍耐时睁开眼睛看到底有多脏为止。助手在涂液体时应随机使用清水和其他液体。这样,当患者睁开眼时,会出现手并不脏,起码没有想象的那么脏,这对患者的思想是一个冲击,说明“脏”往往更多来自于自己的意念,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当患者有洗手冲动时一定要禁止他洗手,这是治疗的关键。在这关键时刻,助手的示范作用很大。助手可在自己手上也涂上液体,甚至更多更脏,并大声说出内心感受。由于二人有了相同的经历,在情感上就能得到沟通,对脏东西的认识也能逐渐靠拢。这时,患者要仔细体会焦虑的逐步消退感。满灌疗法在刚开始时把人推向焦虑的顶峰,但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焦虑会逐渐下降,强迫行为也会慢慢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