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2011-12-29 00:00:00刘玲玲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1年5期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消除心理障碍,让学生敢问
  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由于胆怯心理,往往不敢发问,他们生怕自己提出的问题过于浅薄而招来老师和同学的讥笑,因而常常会思考再三却三缄其口。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因此,要让学生敢问,就必须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比如,对于在课堂上提问而由于情绪紧张说不清楚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广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可以让其个别提问;对于口头能力表达差的学生,可以让其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此外,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竞赛活动,通过比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来评定小组的竞赛成绩,这样,学生将会在竞争的氛围中,消除思想顾虑,大胆质疑和发问。
  二、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爱问
  俗话说:爱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心理安全感后,教师创设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有问题可问,从而逐渐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混合运算”时,我调查了学生喜爱吃的食物,并统计人数如下:喜欢吃鸡腿的有20人,喜欢吃汉堡包的有15人,喜欢吃鸡翅的有12人,喜欢吃薯条的有9人,喜欢吃土豆泥的有6人。由于所提供的信息相对比较丰富,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如:“喜欢吃鸡腿、汉堡包和鸡翅的一共有多少人?喜欢吃鸡翅的比喜欢吃薯条和土豆泥的少多少人?喜欢吃鸡腿和鸡翅的比喜欢吃汉堡包和薯条的多多少人?……”在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练中有乐,乐中有效。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智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渗透了数学新课程理念之一“数学的问题化,让学生学习思考的数学”。
  三、 给予提问机会,让学生能问
  从当前的课堂教学看,由于大多数教师所提问题的数量比较多,有时一堂课多达几十个问题,给学生的思考时间、空间较少,学生经常性地处于一种忙于应答的状态,连一个提问的机会也没有。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只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提问的时间,这句话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如,教学“统计”时,我让学生根据“大象伯伯过生日”的情境图 独立思考:“你想知道什么?你想提什么问题?”随后4人一组交流自己的问题,并可互相比较:相同问题是什么?怎样解决?不同问题呢?试着把解决的方法说一说、评一评。教师可深入到各小组中,倾听学生的交流,全面了解学生的提问情况,以便在整理归类和启发引导中做好充分准备。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世界上的很多发明创造都始于一问。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让学生敢问、爱问、能问,使他们真正爱上数学。
  (责编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