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励志及其途径

2011-12-29 00:00:00叶美惠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1年5期


  语文是语言文化,教育是传授知识、启迪智慧而培养人才,语文教育就是通过语言文化来培养人。小学语文教育又是这其中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一环,这种基础性不仅表现在对高层次语文教育的作用上,而且表现在对其他学科的作用上。如何开展并做好小学语文教学,达到这一教育的目的呢?一方面要前瞻性地看待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励志;另一方面要科学地思维,实践励志教学。
  一、深刻而前瞻性地看待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励志
  就小学语文教师这一主体来说,长期以来,其教学主导意识就是培养学生读、写、说、听、讲的基本知识与能力。我们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一代接着一代相续走来。这种理念与实践是不可厚非的,但就“钱学森之问”来思考,这种理念不够深刻,实践之下的成果当然也就造就不了高素质的顶尖人才。因为按这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单纯地接受一种知识,而缺乏一种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与前瞻性。
  语文本质上是一种最为普遍、最为重要的文化形式,语文教学的深层目的在于既基本又全面的素质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之素质培养上着力于励志。就人的基本素质来说,主要包括政治素质、思想品德素质、业务素质。小学生正处于儿童与少年时代,对未来的憧憬主要在于成年人以及教师的引导,教师应是在启蒙中催生其对未来的希冀并使其上升为励志的自觉行为。对应地,小学语文教学的教育重在全面素质的造就,其中的关键也就自然是励志了。
  这种励志教育也贯穿于基础语文知识教学的全过程,与之相辅相成。小学语文教学的直接目的在于对基础语言的学习,最终的价值应是对全面素质的培养。如果前者离开后者,那么这种语言性的学习会变成毫无生机而无吸引力,如果既着眼于励志引导,又着手于语言传授,学生会从中体味到无穷的文化内涵并引申出无穷力量。
  二、在教学中多向性地践行励志教育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励志教育,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对应地选择。一般可从七个方面着手:
  其一,在词语的训练中启发学生的励志意念。中国的文字构造方法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使其不仅在表达概念的抽象性上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在表现形式上也是丰富多彩的。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词语训练,在训练中,可从两方面来实施励志教育。一是表达励志意义的词语具有很丰富的内容,可借助于口头的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的表达来强化、丰富学生的励志意识及其内容。
  其二,在典故的叙事中形象地引导学生励志。在历史的长河中,存在着许多有成就的人物及其典故。这些典故既形象、具体,又适合小学生模仿,通过课内外的生动叙述与启发,就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又达到引导励志的目的。
  其三,在孝道的意识中强化学生的励志。语文励志教育要结合家史教育,如讲述祖辈劳作的艰难史,使学生从小就产生回报心理与向上精神。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农业大国,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学生所在家庭的艰辛历史大多是存在的,因此这使讲述的素材十分丰富、形象而有可比性。
  其四,在个性与个体的差异比较中催生学生的励志愿景。有比较就有区别,就有竞争,就有励志。在社会、在群体的比较中,就有地位、阶层、岗位的差别,这是历史的存在。我们虽然教育学生行行出状元,但也需要告知现实社会中人的地位、利益差距与人的生存状况的不同,从中引导学生奋发向上。其中的主要着力点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在课文的社会背景介绍中,结合现实的人物分层,使学生体会到知识的重要,社会高层人物的与众不同,从而促使他们产生一种向上的愿景。另一方面,就是从班级学习比较中,突出优秀学生的优点,以榜样的方式,使学生互相学习而不断进步。
  其五, 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养成励志。励志贵在志,我们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不是只要学生学好书,还要针对学生的个体性特点与后天际遇,使他们在各自的生活领域中有所建树。小学生的先天条件不一样,后天环境也不一样,而其成就,应是在课内与课外的多样生活中共同促成的。对此,语文教学中的励志应结合课外活动,体现学生的个性特点,使其拥有自己的励志方向。
  其六,在良好的平和心态中维护励志。励志虽然不完全是竞争性的状态,但是如果引导不当,很容易趋同于这一竞技的行为。针对小学生的多方面素质教育来说,他们在过渡性的励志促成中会产生过度竞技性的心理压力。就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不忘励志教育,又要尽力使学生心态平和,从而使其励志能够持之以恒得到维护。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励志教育是责无旁贷的责任,务必从多方面、多途径、多层次地践行。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