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而这一“重要途径”又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基础。因此,掌握阅读理解的“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和“相互作用”这三种模式及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也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自下而上”模式
(一)基本内涵
刘勰说:“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知音》)表明阅读是先感知语言形式,后理解思想内容。“披文”即表明阅读的发生是从感知书面语言符号系统开始的,是阅读过程的正式开端。“阅读中所感知的材料,不是一个个的单字,而是一系列连续的字句、句段组成的篇章。”(《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第505页)美国学者高夫也认为,阅读是从最低级的字母辨认开始的,经过认读单词,了解词义,确定句子意义等阶段,最后了解读物的意义。这个过程也就是“自下而上”的过程。因此,“自下而上”这种阅读理解模式可以表示为:字——词语——句子——意义。
(二)教学策略
“自下而上”这种阅读理解模式与我们的初始阅读经验相符,适用于小学低年级学生。下面以一年级下册《称象》一文的教学为例,阐述其教学策略运用的四个方面。
1.根据识字要求掌握生字
识字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基础。要让学生有效地感知书面语言符号,教师必须根据识字要求教学生字新词。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即可从读音、书写、字义、组词、造句等方面使学生掌握“再”、“象”、“像”、“做”、“点”、“照”等六个生字。
2.利用语言环境理解词句
字是构词单位,理解字义必须与理解词语联系起来;词是构句单位,理解句子必须与理解词语联系起来。而孤立的字词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作为“言语”,而具有叙事状物、传情达意的交际功能,才具有生命的活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和句子。如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一句中理解:“像”是表示“相似”的意思,句中的两个“像”形象地描写了大象高大形象。这样就将理解词义与理解词语的表达作用和句子的意思结合起来。
3.通过理解句子弄懂段落
句子是构段单位,理解段义必须以理解句子为基础,并将段中的各个句子的意思综合起来。如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第四自然段的方法是:先明确曹冲的话中共有五个句子,第一句和其他四句是总分关系;再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然后从曹冲称象的四步做法中明确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和富于联想的品质。
4.依据段意组合把握全篇
段是构篇单位,理解全篇必须以理解段义为基础,并将篇中的各个段义组合起来。这篇课文的教学,主要是采用朗读这一阅读方式,让学生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明确课文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理解课文主要是叙述了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感悟曹冲是个遇事爱动脑筋,能找出解决问题办法的聪明孩子。
应该说,“自下而上”这种阅读理解模式是人们获得初始阅读经验的较为有效的阅读方式,也是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应主要采用的阅读理解模式;而掌握好“自下而上”这种阅读理解模式则是运用好“自上而下”和“相互作用”这两种阅读理解模式的前提。
二、“自上而下”模式
(一)基本内涵
美国学者古德曼的观点与“自下而上”的阅读理解模式截然相反。他认为阅读并不是一个精确感知、系列加工的过程,而是人们用头脑中储存的知识,并根据读物的部分文字资料,对所要读的内容做出预测,然后通过阅读来证实自己的预想或期待是否正确。因此,“自上而下”这种阅读理解模式可以表示为:凭借经验感悟——精读重点材料——把握读物意义。
(二)教学策略
“自上而下”这种阅读理解模式适用于具有一定阅读经验的小学高年级学生。下面以《伟大的友谊》一文的教学为例,阐述其教学策略运用的三个方面。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对具有一定阅读经验的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浏览诵读全文便可达到两种阅读效果:一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弄懂课文“写什么”;二是凭借经验感悟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如本文教学,学生浏览诵读全文后便可凭借经验感悟出课文的思想内涵:课文从“生活上互相关怀”和“事业上密切合作”两个方面,叙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为共产主义事业共同奋斗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伟大的友谊,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导师的崇高敬意。
2.欣赏课文重点内容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情感和感悟课文思想内涵的基础上,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怎样写”这个角度深入到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进行审美观照和情感体验,获得审美享受。而透过语言形式理解思想内容,认识作者的内心世界,把握课文人物的思想情感,则是指导学生欣赏课文重点内容的关键。这就要求学生站在作者这一角度思考问题,驱遣想象,思考作者写作时的动机、心情、神态或目的,沉浸在课文里面,与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与作者进行交流,并与作者产生共鸣。这一过程表现为阅读时空与写作时空的某种重合,是一个反复涵泳的品味、入迷的过程。此外,教师必须通过指导学生欣赏课文的语言和结构来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值得注意的是,欣赏课文的语言和结构的特点,必须结合课文的朗读训练来进行。因为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训练,有利于学生深化理解,把握情感,体会语感,领悟特点。
3.把握课文教育意义
在欣赏课文的语言和结构特点、把握课文思想内涵的基础上,教师应带领学生跳出课文之外,与作者保持一定的距离,与历史和现实建立一定的联系。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从课文与作者、课文与社会、课文与读者的内外比较鉴别中,客观公正地对课文作出是否真、善、美的科学评价,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课文的教育意义:
——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旨在从“课文与作者”这个方面,让学生知道作者“为何写”,并让学生懂得:作者的写作大都是“有感而发”,并带有很强的目的性。本文教学,应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叙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所建立起来的伟大的友谊,抒发了自己对革命导师的热爱和崇敬,教育读者懂得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真正的友谊要建立在共同事业的基础上。
——课文的现实意义。认识课文的现实意义,旨在从“课文与社会”这个方面,让学生知道语言的社会性质,懂得作为教材的课文所具有的教育功能,深化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本文教学,应让学生理解:作者叙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所建立起来的伟大的友谊,意在教育读者树立起强烈的事业心和正确的友谊观,为实现自己崇高的人生理想而奋斗。
——自己的阅读心得。让学生从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谈谈自己学习课文的阅读收获和心得,旨在从“课文与读者”这个方面,通过类比、引申等方式,让学生结合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实际,反复感受、领悟课文中的情感点,从中受到教育,产生新的情感体验,以促使课文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并由此外化为学生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行为。本文教学要通过引导学生从具体的事件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和崇敬革命导师,懂得真正的友谊要建立在共同事业的基础上。
“自上而下”是一种比较高级的阅读理解模式,它以掌握“自下而上”阅读理解模式为基础;而运用“自上而下”这种阅读理解模式进行阅读教学,是符合从“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教学规律的。
三、“相互作用”模式
(一)基本内涵
“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这两种阅读理解模式虽然各有其合理成分,但单独使用其中的一种阅读理解模式来解释阅读过程显然是不够全面的。于是,美国的鲁墨哈特提出了“相互作用”的阅读理解模式。这种阅读理解模式认为,阅读理解既受到阅读材料的制约,又取决于读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因此,阅读理解既不是单纯的过程,也不是单纯的结果,有一定阅读能力的人在阅读时不会只采用一种阅读理解模式,而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阅读理解模式的交互使用。
(二)教学策略
“相互作用”这种阅读理解模式适用于具有一定阅读能力的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下面阐述其教学策略运用的两个方面。
1.实行板块教学
由于阅读理解是受到阅读材料制约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行板块教学,即根据难易程度把课文分成两大板块,课文内容熟悉的为一大板块,采用“自上而下”的阅读理解模式进行教学;课文难度较大的为一大板块,采用“自下而上”的阅读理解模式进行教学。
2.进行分层教学
由于阅读理解取决于读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分层教学,即根据学生之间在知识、经验和语感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性把学生分为两个层次,知识、经验和语感较为欠缺的为一个层次,采用“自下而上”的阅读理解模式进行教学;知识、经验和语感比较丰富的为一个层次,采用“自上而下”的阅读理解模式进行教学。
实行板块教学和进行分层教学是“相互作用”阅读理解模式的两个方面,教学中必须将它们结合起来同时进行。其教学程序是:先根据难易程度把课文分成两大板块,再根据学生之间在知识、经验和语感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性,把学生分为两个层次,进行分层教学——知识、经验和语感较为欠缺的学生,对课文内容熟悉的那个板块采用“自上而下”的阅读理解模式进行学习,而对课文难度较大的那个板块则采用“自下而上”的阅读理解模式进行学习;知识、经验和语感比较丰富的学生,对课文内容熟悉的那个板块采用自主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而对课文难度较大的那个板块则采用“自上而下”的阅读理解模式进行学习。下面以《少年闰土》一文的教学为例,说明“相互作用”这种阅读理解模式的教学策略。
教师可以先根据难易程度把课文分成两大板块,课文难度较大的第一和第十六这两个自然段为第一板块,而课文难度不大的第二至第十五这十四个自然段为第二板块。第一板块的教学要求是: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将少年闰土与“我”和“我”的朋友在“生活环境”和“见闻知识”这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在“生活环境”方面,前者是“一望无际”,后者是“院子里”;在“见闻知识”方面,前者是“无穷无尽”的“知识丰富”,后者是“所不知道”的“知识贫乏”),说明“环境决定见识”的道理,流露出了“我”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表达了“我”对少年闰土的羡慕和钦佩以及对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满。而第二板块的教学要求则是:抓住叙事要点,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让学生从“捕鸟”、“捡贝壳”、“看瓜”和“看跳鱼儿”这四件事中进一步感受和体会少年闰土聪明能干、见多识广、机智勇敢的可爱形象。
将课文分成两大板块,明确其教学要求后再根据学生之间在知识、经验和语感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性把学生分为两个层次,进行分层教学——知识、经验和语感较为欠缺的学生,对第二板块采用“自上而下”的阅读理解模式进行学习,而对第一板块则采用“自下而上”的阅读理解模式进行学习;知识、经验和语感比较丰富的学生,对第二板块采用自主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而对第一板块则采用“自上而下”的阅读理解模式进行学习,以体现长文短教的艺术。
实行板块教学和进行分层教学符合认识论的阅读观。吴立岗教授认为,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考察,阅读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在这个认识过程中,同样存在着客体和主体。阅读材料是阅读中读者所要认识和把握的客观对象和认识的客体,认识的主体则是从事阅读的人。阅读必须凭借读物进行。阅读活动如果离开了读物这个认识客体,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阅读的结果——形象、意义等都不可能凭空产生的,它的依据是读物。读物对阅读这一认识活动起着基础和规定的作用。同时,阅读主体在阅读客体面前并不是无所作为的。阅读并不是阅读主体对读物的被动、机械的反映过程,而是自觉能动的过程,阅读主体会自觉参与形象的创造、意义的建构。而“相互作用”阅读模式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阅读的这一过程。
综上所述,掌握阅读理解的三种模式及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能够更切实地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更有效地加强阅读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从而更好地完成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所规定的阅读教学任务:“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阅读。”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