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三导教学”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2011-12-29 00:00:00黄日生卢晓荣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1年5期


  2008年5月,我区借鉴“洋思中学经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学开始了“导学——导疑——导练”的“三导”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并取得显著的阶段性成果。为了更好地与中学的教学方式衔接,2010年5月我校提出在全区小学四年级开展“课堂三导教学”课题研究。“课堂三导教学”模式也是通过“导学——导疑——导练”三个教学环节,促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同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当堂有效训练与评价,从而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创建紧张、有序、和谐、高效的课堂。
  一、“课堂三导教学”的理论思考
  1.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实施新课程以来,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造成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为了更好地落实《纲要》精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开展“课堂三导教学”课题研究,能使教师角色真正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角色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 过程的学习者。
  2.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我们的教育必须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从而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发展、自主创新,“课堂三导教学”正是顺应这一要求而提出的教学方案。
  3.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新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是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以及对人才的需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课程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进行不断地调整。面对新形势、新内容,教师不仅要更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更新教育理念、教育的方法,适应新的教育。“课堂三导教学”就是在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课题。
  二、“课堂三导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导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创设情境,出示导学目标。导学目标是将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要求以及学习的方法。教师在拟定导学目标时要用学生化语言,做到目标具体,通俗易懂,起点低,步子小。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学习任务的驱动,使每个学生都积极进入学习状态,根据导学目标认真自学,这样既让所有的学生动起来,又保证了课堂纪律。巡视的任务有两个:一是重点巡视中、差学生,对他们进行个性化检查和辅导;二是在巡视过程中,要有目的地收集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在与预设问题进行对比后,进行第二次备课,再根据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确定教学的重点。
  (二)导疑——引导学生释疑质疑
  “学贵有疑。”问题即思维,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思维。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兵教兵”、“一帮一”的形式,解决在独立自学中遇到的问题。主要形式有:
  1.提问与评价。办法是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评价或优等生评价,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甄别,学会评价。
  2.小组合作学习。对中等生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可通过学习小组讨论,以互助合作的形式解决。
  3.分析讲解。对全班出现的共性问题,教材中的重、难点问题或隐含在文本中的深层含义等,则需要教师讲解点拨。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陶行知先生的名言给我们的启示是:不但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生无论问得笨,还是问得巧,有问题就有思维,只要持之以恒地训练,相信学生的问题会越来越有价值,关键在开始时教师要善于引导。
  (三)导练——引导学生有效训练
  叶圣陶先生说过:“练成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够代劳的,非自己动手,认真练习不可。”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也是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得以形成的。训练是当堂巩固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能力,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最直接的手段。
  1.出示作业,当堂训练。根据导学目标设计课堂作业,做到低起点、多层次,有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八成应为基础题,题目的难易度要面向八成的学生。学生在完成课堂作业时,教师要重点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小组的“兵教兵”,力争做到“人人清”,个别学困生要进行及时的个性辅导。
  2.发现问题,小结点睛。学生在完成课堂作业时,教师要及时收集学生易混、易错、易漏的知识,待学生完成后,在课堂上作小结点睛。
  “课堂三导教学”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很好地解决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它的成功策略是“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多活动”。
  (责编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