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活化的思品课堂

2011-12-29 00:00:00葛新云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1年7期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品课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学习背景,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生活化的活动和实践,增添思品课堂的活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品德行为与现实生活之间有着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教学思想品德时要从生活实际出发,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学生的生活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事例进行加工,以生动形象的生活场景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时,可创设与本课教学主题相对应的趣味活动,如游戏活动、播放音乐、猜测谜语、实物演示、智力竞赛等等。在明理阶段,可利用幻灯、实验、游戏、图片、故事等教学形式,精心设计趣味盎然的情境,着力渲染课堂活动的氛围,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想象力,感悟思想品德文本的内涵。
  如教学《家里来了客》这一课,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客人来了,我们有些学生不懂得尊重客人,不能正确待客,弄得客人很为难。我创设了一位同学过生日,其他同学和亲戚来到他家祝贺的场景。首先让学生自由组合排练,然后在播放《祝你生日快乐》的乐曲声中模拟过生日的情形,最后让学生点评,发表意见,说出表演的同学在待人方面所表现出的好的行为和存在的不足。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创设这一场景是从学生生活入手,调动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经验,以表现学生待人的态度,及与人交往中存在的个性缺陷,便于正确引导学生从小养成礼貌待客的好习惯,培养他们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好品德。
  二、参与生活实践,体验情感
  思品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实践教学,促进学生的知行互动和发展。教学时,把情感作为贯穿课堂的基本线索,积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引导学生参与生活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让学生在心灵上产生触动,在情绪上受到感染,在情感上形成体验。为了让学生明理更深刻,行为取向更具有生活意义和社会效应,可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等形式,参与生活实践,使思品教学更具生活化气息。
  如教学《我们为祖先而骄傲(下)》一课,我充分利用本地的人文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勤奋学习,热爱家乡,报效祖国的教育。我们兴化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文化名城,从古到今涌现出许多名人,如古代明朝三相国:高谷、李春芳、吴甡,明代“后七子”的宗臣,《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封神演义》作者陆西星,《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扬州八怪”中的两大书画家郑板桥、李蝉,被称为“东方黑格尔”的刘熙载等等。这些古代名人先贤为人民、为家乡、为祖国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些都是真实的,极其宝贵的人文教育资源。我带领学生通过寻找名人留下的足迹,讲述名人成长的历程,从名人成长的过程中悟出他们远大的抱负,执著的追求,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具有极强的感染力、示范力。
  三、拓展生活课堂,升华认识
  教学思想品德必须改变以课本内容为中心教学形式,让思品教学向学生的生活领域拓展、延伸,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特定环境中进行探索,自主运用所学知识推理、判断,尝试独立地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进而生成为一种自我意识,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
  如教学《父母的难处》这一课,教师不是用枯燥的讲解对学生提出要求,而是用真挚的情感和切身的感受去激发学生体谅父母的难处。上课时,教师同情地说:“有几位同学的妈妈对我说,唉,葛老师,我每天下班回家,真想好好休息一下,可是回到家中一看,房间里、厨房里乱糟糟的,不得不干活哪,真是累死我了!同学们,我听了几位妈妈的话,心里很难受,怎么办呢”?说到这里,教师用诚恳的目光扫视教室,只见一双双明亮的眼睛忽闪忽闪的,个个若有所思。于是,教师又接着说:“同学们,爸爸妈妈每天忙里忙外,非常辛苦,你们能想个好办法,让他们轻松一点吗?”同学们都举起小手,争着发言:“我放学回家,可以帮助妈妈扫地,擦桌子。”“晚上,我自己洗脚,洗袜子。”“我的衣服我自己学着洗。”“妈妈下班回家,我给妈妈倒茶。”……学生帮助父母干家务活的动机就这样被引发了,学生经过情感的激发形成良好的内在需要,由课堂教学引入到家庭生活,引领学生用心去经历生命的美好艰辛,用心去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用心去感受人生的奋斗与幸福,从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促进他们的道德认识的内化和升华。
  总之,生活赋予思品课如此丰富多彩而又深刻的内涵,成为思品课教学的最大动力。教学时要从学生生活入手,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互帮互助,合作学习,注重过程和体验,把学生的品德养成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之中。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悟理、内化,促使其道德认识的深化,形成较为稳固的道德观点和信念,并以此来指导、规范和约束自己的道德行为。
  (责编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