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践途径

2011-12-29 00:00:00朱珠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1年7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体验,对学生而言,则是他们学习知识的内动力。可以说,任何一项学习活动都是在情感诱发下进行的。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情感更易于被激发,且他们的认识活动一旦有情感参与,对事物的认知会更生动、更丰富、更深刻。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精品,这些文章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即使是一些说明文,也写得妙趣横生。如何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使抽象语言文字的学习变得情趣盎然呢?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创设情境,挖掘“情点”
  小学生的情感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也容易被课文中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所感染。因此,创设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营造一个适宜的情感氛围,不但能有效调动和活跃学生的情感体验,还能唤起学生学习的激情,成为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起点。
  所谓“情点”是指教材的情感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根据学生身心和情感发展的特点来编选的,如《月光启蒙》以民谣、童谣的形式,充分展露“母爱、童心、智慧”这一主题;《我和祖父的园子》描写了“我”和祖父一起劳动的场面,体现了祖孙两人的情深……因此,要让作者的情感被小学生感受并能使之体验和有所感悟,就要求语文教师准确地把握好文章的动情点,做好与学生进行情感撞击达到共鸣的充分准备,这是教师教出情感的基础。
  二、营造情境,传达情感
  鲁迅先生曾说过:“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对于语文教学,可以理解为给学生创造悦目、悦耳、悦心的特定情境氛围,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听,用心去体验。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氛围中产生审美情感,在独特的情感体验中与作者情感相通。
  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运用写和说来营造教学情境,而随着科技进步和教育的发展,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逐渐进入校园,多媒体的运用更为语文教学开辟了音画结合、图文并茂、人机互动的新天地。如果语文教师能够巧妙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电教化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则可为语文课堂增辉添彩,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
  三、体验情感,让学生动起来
  语文教学,教师满堂唱独角戏引不来学生的兴趣和情感。语文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和沟通的过程,教师费尽心思地创设情境就是为了学生能够触“境”生情,积极地参与进来,让他们自己去感受、去体验,最终能真正深刻地体会到文中的情感。
  小学生的情感一触即发,而且想象力也十分丰富,他们喜爱表演并善于模仿。由于他们的思维具有鲜明的具体性和形象性,因此他们喜欢模仿教师或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的情感态度,通过具体形象的表演来感受那些情感,并试图表现自己。为此,教师在教学时可结合这些特点,在学生触“境”生情之后将情感“动化”,即让学生动脑、动嘴和动手,在“动”中表现和体验情感。这不但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还能强化情感教育。
  1.动脑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来自生活,因此无论是什么样的体裁,几乎每一篇都凝聚着作者各种各样的情感,不管是文字简洁、用语凝练的说明文,还是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情感因子。
  2.动嘴
  学生的动嘴包括辩和读两方面。一方面,学生已有最基本的明辨是非好坏的标准,可以简单地说出某些事物的好坏。这时,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在辩说中深化认识,升华情感。另一方面,不能忽视朗读魅力。学生在听教师范读或自读时,可能会与作者产生情感共振,滋生一些情感,如果能让他们自己不断地分组、分角色朗读、齐读……他们可能会对文中的情感体验更深,收获也会更大。
  3.动手
  动手是个比较笼统的概念,这里主要是指表演。小学生是喜欢表演的,因为他们在表演中可以表现自己,从而希望能够得到他人尤其是教师的肯定。再者,学生可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已经感受到了情感,但感受到的东西并不等于完全理解,教师还要为学生创设表达情意的途径和机会,让学生的情感得以进一步深化。而表演、模仿正是引导学生对生活和情感进行体验、充实自我的好机会,而且学生在身体力行地表演之后所得到的感受与只读课本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总之,小学生是一个有着自身独特情感特征的群体,他们在自己和他人的世界里体验着情感,表现着情感。因此,语文教师在实施情感教育时应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地营好情、护好情,甘做情感教育的使者。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