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归根结底还是母语教学,通过教学,使学生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课堂上理应让学生手脑并用,听说读写并举。如果课堂上只让学生一味地听、读、说,那么学生的情绪将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多了些许的喧嚣。缺失了太多的积淀思考。试想,一堂缺少凝神静思的课堂,何来智慧的碰撞?所以,教学中要克服课堂上“只动口不动手”的痼疾,结合阅读教学巧设课堂小练笔。
课堂练笔是一种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或预设,或随机进行的写作训练。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一种新型的语言训练方式,它最大的特点是紧随阅读教学,题材单一,内容精短,选题角度小,材料贴近生活,思维空间大,学生易于驾驭。因此,能否把握“练机”,找准“练点”,便是课堂练笔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
一、练从口来。练在读写迁移处
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倾吐’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这段话说出了读与写的实质,也阐明了读与写的关系。教材所选人的课文,大多是结构严谨,语句优美的文章,或萤在情感熏陶,或重在说明事理,字里行间充盈着作者丰富激荡的个人情感。文本中典型的句式、段式、结构等承载了丰富的语言训练信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典范语言进行揣摩、赏析、借鉴,巧设小练笔,引导学生学会迁移运用。
如《山中访友》一文的第四自然段:“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这组句子描写了作者和山中的“朋友”打招呼,内容、结构一致,构成了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中“朋友”的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教师在带领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不妨设置这样的小练笔——山中朋友还有很多,让我们也像作者一样跟他们打个招呼吧:你好,可爱的蝴蝶,你扇动着彩色的衣裙,是想________;你好,漂亮的鲜花,你________,________;你好,________,________……
教师将文本中的精彩片段出示给学生,在他们入情地朗读、充分地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其仿照作者的写法练笔,这样学生就会感到有章可循,就会逐步掌握写作的门路与规律。渐渐激发写作的兴趣。有了写作的欲望,自然也会写出生动具体的好文章来。教学实例证明,置身文本言语背景中进行仿写的小练笔是训练语言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有了文本为参照和引导,学生练笔自然能眼中有法,心中有情,笔下有物。
二、言为心声,练在理解深入处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曾说过:“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在学生阅读理解、感悟深入之际,在学生激情满怀之时,在学生掌握写作方法之后,适时进行的课堂小练笔,能帮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得以熏陶情感,从而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
如王菘舟老师在执教《二泉映月》一课中对“坎坷”一词的练笔:
师:是啊,你把“坎坷”这个词语读成了长长的一段话。闭上眼睛,让我们用心地去看,这些话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看,也许在一个烟雨蒙蒙的早晨,阿炳在干什么?也许在一个大雪纷飞的黄昏,阿炳在干什么?也许因为他双目失明而撞上了一摊水果,你看到了什么?也许他在破旧不堪的房子里,你又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画面形象写成几句话。
生1:我仿佛看到了双目失明的阿炳在大雪纷飞的黄昏,拿着胡琴在街上卖艺,当他不小心撞倒小摊时,即使他说“对不起”,摊主也不肯放过他,把他一天辛苦赚来的钱全部都拿走了。
生2:我仿佛看到了双目失明的阿炳,不小心碰翻了人家的水果摊,虽然说了“对不起”,还是被人毒打了一顿;虽然围观的人很多,但是没有一个人帮助他,只是在一旁讥笑。
生3:我还看到了双目失明的阿炳在别人吃着团圆饭时,一个人在大雪纷飞的夜晚,拉着二胡,穿着破烂的单衣,吃着别人剩下的饭菜。睡在牛棚里,没有被子,没有床,没有枕头。
还原词语意象的练笔,促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调动起自己的生活积累、知识库存、感情等因素进行再创造,使本来相对静态的“坎坷”一词在学生的心灵中被激活了,赋予了强烈的、深刻的、高妙的生命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言语,一定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
三、辞以情发。练在情感共鸣处
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当学生拥有了切肤的体会,就能积极地与作者倾心对话。产生感情共鸣,从而沉浸于课文浓厚的情感氛围中,激起心灵的震颤,唤起表达的欲望,获得创作的灵感。我在执教《燕子专列》一文时,以“假如你就是小燕子,你想感谢谁?为什么”来统领教学全程,带着学生去品读那一个个感人的救护场面,去感受那浓浓的热爱生灵的高尚情怀。在最后讲读“告别”一段时,我安排了一个写的训练,这一练笔在教师的感情渲染中展开:“小燕子,你们就要离开这个国家了,就要离开那些不顾一切救护你们的居民了。此时此刻,你心里一定有许多话要对他们说。拿起笔,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吧。”此时,学生完全沉浸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忘记了这是课堂,忘记了这是学习,他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要说,我要写”。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悟人物美好的情操,实现了高质量的言语表达和丰富的精神世界和谐同构。这也印证了:无欲不举笔,无情难成文。
四、情境交融,练在主题升华处
文本中能拨动学生心弦,引起学生强烈共鸣的地方,往往是学生与文本语言的“撞击点”。教师应加以巧妙引导,让学生与文本之间生发“高端对话”。这样,既能达到内化文本语言的目的,又能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如《特殊的葬礼》这篇课文,课后有一道练习题:“在葬礼上,菲格雷特总统的演讲饱含深情,动人心弦。请你根据课文内容,试着写写这篇演说词。”学完课文后,不妨给学生一个做“总统”的机会。让他们写一写这份演说词。这样的练笔,能将思维引向深入,透过随机生成的文字,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学生在直面文本的过程中感悟的多元和立体,学生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在学生的情感世界里激起层层涟漪。可以说,此时的读写训练就像给学生找到了宣泄情感的喷射口,所以人人想写,越写越感人,同时也升华了他们对课文主题的进一步领悟。
语文教材中,练笔点随处可见。只要教师善于挖掘文本中读与写的契合点,并巧妙地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课堂小练笔训练,既能训练学生思维的张力,还可以荡涤学生的真情,因为形式不拘一格,所以精彩纷呈;因为真情涌动,所以快乐练笔。长此以往,学生的笔尖就会跳起顺畅的芭蕾,学生心灵就会感应生命的华美律动,这一切定会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这正是语文课堂倾心预约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