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对

2011-12-29 00:00:00韩爱芬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3期


  一篇习作完成不是意味着结束,对习作进行修改就是学生对习作真实问题和情感的一次重构和再创造。它小至可以是一个标点符号的修改,一个词语的细细推敲,一个细节的再度深化,也可以是文章结构上的大调整。但如何让高段学生真正对所写的习作进行主动修改,并把这种修改逐渐形成一种能力和习惯呢?笔者在实践操作中,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对话环境,提升学生习作修改的能力,激起其二度创作的兴趣。
  
  一、初步浏览,定位修改目标
  
  从学生真实而具体的习作为出发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好比教练在实际操作中现身说法,是最具人性化的过程。本次习作修改,学生着重要解决什么问题,达成什么目标,教师心里要有清晰的定位。因此,在组织学生修改前,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个准备过程包括:
  
  1 快速浏览,发现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
  快速浏览全班学生习作,初步评价,不评等级,不圈错别字、病句。以《妈妈的爱》为例,教师尽量在短时间内快速浏览完全班学生的习作,整体了解本次习作的情况。基本明晰本次习作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
  (1)共性问题。
  大多数学生选择了妈妈平时关心自己的小事来写,如生病时妈妈关心、考试差了耐心辅导、每天做可口早餐给我吃……所写的事件不够具体,泛泛而谈,有的甚至写了四五件事。题目几乎都是《妈妈的爱》,没有个性化的题目。
  (2)个性问题。
  有错别字比较多的,有句子不通顺的,有文章前后语序颠倒的,有开头结尾机械套用好词好句的,这些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在笔记本简单记录,和学生进行个别交流。
  根据初步浏览发现的问题,把本次习作修改的目标定位为:重点选择写一件事,把妈妈的语言、动作描写得更生动;根据内容拟定一个更恰当的题目。
  
  2 设计修改的主干问题
  确定了修改目标,还必须让学生清晰地知道如何去点评和修改他人的习作。教师可设计主干问题,为学生修改、评价作引领。《妈妈的爱》的主干问题:关于妈妈的哪个故事最让你感动?这个故事的哪个细节,你觉得应该写得更细致些?找出妈妈让你感动的一个动作、眼神或一句话,建议将其作为文章的题目,并说明理由。
  
  二、多元互动。在对话中习得修改技巧
  
  习作的生命,在于阅读,让学生完成的习作流动起来,在与别人的思想观点碰撞吸收中,逐步习得修改技巧并逐渐内化,实现从“被修改”到“能修改”。
  
  1 与同学的习作对话,在“圈圈论论”中掌握修改的方法
  “当局者迷”,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由于写与改思维的同向,导致其不可能很好地修改。但通过欣赏和修改他人的习作,潜移默化地掌握并提高修改技能,可以达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效。
  (1)初次对话,用规范的符号修改简单“病状”。
  初次阅读同学的习作材料,感受是比较直接的、浅层次的。初次阅读后,可用删除号、恢复号等规范的修改符号对其习作的错字、别字、漏字、多字、句子语序有明显的混乱等情况进行简单的点评和修改。
  (2)再次对话,巧悟精妙之处修炼语句品悟能力。
  第二次阅读同学的习作,要善于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其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一个恰当的词语、一个准确的标点,在旁边修改栏中赞一下。对习作中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用波浪线画下来,并把阅读到的精妙之处推荐给全班同学,还要阐述推荐的理由。如一位学生推荐《猫》中的精妙之处:
  阳阳描写的小猫的这一段,我觉得特别好:小白懒洋洋地躺在墙角,惬意地伸着四肢,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若有人从它身边走过,它懒懒地“喵”地叫一声,连头都懒得抬。小白的气派够大吧。阳阳通过“懒洋洋地躺、惬意地伸着四肢、懒懒地‘喵’地叫”等描写,一只可爱的小猫出现在了我的眼前,真想到他家去看看这只小猫。
  向同学推荐习作的精妙之处,源自对习作的赞赏性阅读。学生关注他人遣词造句精妙之处时,触类旁通,潜移默化地在自己的习作中也尝试运用这些描写方法。而对于被推荐者,看到自己本子上圈画的精彩之处,倾听别人的赞赏,是一种幸福的感觉。
  (3)三度对话,巧设建议掌握习作“提质”修改方法。
  第三次阅读同学习作,要关注写作材料的组织、细节的刻画等问题,参考教师建议的主干问题,尝试所提的修改建议能够促使同学对这一问题做深入反思,促使其有所提升。修改建议写在相应片段旁边。给同学提的建议要求是商讨式的,多用“是否”、“能不能”、“你觉得呢”等词句,这样既让学生有更多认同感,又有自主反思的过程。
  如《奶奶的爱》,学生提出的修改意见:很感动你有个好奶奶。下午放学了,在拥挤的人群中,你奶奶看到了你,是什么样子的?奶奶是怎样拿下你肩上的书包的?奶奶对你说了什么?好想知道啊,你能再具体地写写吗?
  三度对话所提出的建议,是教师主干问题的细化和创造,是基于每篇习作的个性化点评,是用温暖、平等的“对话”去激活学生的思维与兴趣。
  
  2 一与自己的习作对话,在“改改品品”中内化修改能力
  在与他人习作对话的基础上,掌握一些修改技巧,但这只是一个脚手架,“评”是为了自己的“改”,为了再创造。因此,就要对自己习作进行多次对话,把修改方法逐渐内化成自觉的习惯和能力。
  (1)初次对话,修改基本问题。
  初次阅读同学点评后的习作,主要是修改同学指出的最基本“病状”,如改正错字、别字、多字、漏字,调整语序。删去多余的话等。这些基本的问题也用规范的格式来修改。如错字在订正好了之后,就近在文章空白处端端正正抄写三个,把别字和正确的字在旁边组个词语,增补上漏去的字,基本做到文从句顺。
  (2)再次对话,细斟酌巧润色。
  学生的习作往往是对过往的回忆,随着时间的流逝。写的故事和情节可能没有当时的怦然心动。再次阅读自己的习作后,闭目三分钟,努力使故事重现,然后像放电影般慢慢推进。根据同学提出的建议,默问自己问题,如当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实现学生习作与心灵对话,对材料做较充分的补充后进行第二次修改。
  (3)三度对话。智慧萌生问题。
  第三次阅读自己的习作,做好两个“最”:找一处自己认为这次习作写得最成功的地方(一句话、一个片段或者材料选择等都可以);到现在为止,我还最想修改的地方。这一环节其实是学生修改的又一高度,用智慧的目光反思和欣赏自己的习作,自己设定一个修改的目标,通过努力达成。
  在多元互动中,实现阅读者、习作与作者情感互通。修改就不再是一种外在的任务、压力,而是一种主观的需要。学生在不断提高自身修改能力的同时,也激发了自己习作再创作的欲望。
  
  三、制定追加等级目标。调动学生修改积极性
  
  习作修改完成后,教师对学生的习作可进行等级加评语式的评价,当然这样的评价是动态的,学生可以随时对自己的习作进行再修改再创作,再追加等级,直到自己认为满意为止。学生自己所认为的满意的习作就被选人单元习作集册。每一单元组成一个集册,可以是打印稿。也可以是二度甚至三度、四度修改后的有圈圈改改痕迹的习作。这可以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自己努力的过程和结果,用真心、真情来感悟学生所写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个进步,这样一来,一个和谐的、良性的循环就建立起来了。
  习作修改实践,不仅要促使学生“知改”、“想改”,更要让他们“会改”、“能改”,并努力改好,改出能力,改出习惯,改出自觉反思的精神。相信,在习作之路上,学生会收获许许多多的快乐,教师会收获许许多多的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