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科书里的课文,大多数配有插图,其功用不仅在于帮助学生认识事物、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然而,在教学交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教师不太重视使用插图,或者对插图使用得不够充分。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将此问题提出来加以探讨,以引起大家的重视。
一、课例
某位教师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其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他把课文插图放大后,早早地张贴在黑板右上角,上课时只让学生粗略看了一下,便花大量时间去读课文,通过词、旬、段来理解圆明园为何是园林艺术的精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艺术馆、博物馆。教师提了许多问题,学生做了许多练习,师生在课文里兜了几个圈子,到最后一部分时已接近下课,他只好草草收场,整节课也没回到插图上来。
评课教师认为,这节课的教学环节安排失当,前松后紧,所以教学内容欠完整。如果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想象,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再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引导学生看图并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学生就会被景象的反差所震撼,从深深的民族自豪感中走回来,去追寻它横遭毁灭的原因,从而激起心中无限的愤慨之情。如此一来,插图就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课文主题也自然而然地被提炼出来了。
二、归因
导致教师不重视使用课文插图,或者插图使用得不够充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认为插图只是课文的点缀。一些教师认为,课文内容大多通俗易懂,插图只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视觉,也不复杂,不必在它上面花太多的工夫。诚然,课文的插图大多是单幅图,初看不难理解,但深入挖掘,就会发现图画的背景、着色、点缀物、人物关系、表情、动作等,随着课文内容的展开而体现出丰富的内涵。
(二)认为幻灯片、辅助视频资料可以代替插图。幻灯片、辅助视频是课本插图的延伸,是课文内容的演绎,对学生完整理解课文有好处,但不能因此而忽略了课文里的插图。播放幻灯片、辅助视频时,大多数学生只是被画面的新奇、时尚所吸引,而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让他们自己组织语言进行表达,进而引导他们去感悟课文,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三、重视发挥插图的作用
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多媒体的普遍运用、远程教育的开通,都是对已有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新、强化、补充、提高。但对于那些仍习惯于用传统方式来上课,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还很不充分的学校,插图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辅助教学作用,我们还是要用好、用活这一现成的教学资源。
(一)利用插图揭示主题
首先,插图是为揭示课文的主要内容而设计的。从主要人物的神态动作,从图画所描绘的主要景物,所渲染的主要色彩等,我们就可以直观地看出一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其次,题目与插图在内容上是紧紧相连的,大部分插图也是对题目的阐发。那么。在教学上,注意题目、插图、主要内容之间的联系,便能很快地把握住文章的脉络。
(二)利用插图理解课文内容
对于描写四季景色、自然风光、古代人物事迹及诗歌等内容的课程,学生因为亲眼看到的较少,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插图把远方的、古代的,或者学生不曾见过的景物展现出来,让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去观察、理解、感悟。
如我校一位年轻教师执教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春风吹》一课。
这是一首小诗,配有一幅插图。课前,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简笔画,将课文插图的主要部分画了下来,同时还准备了许多画有小花、小草、小鸟之类的小纸片。在导学、识字、读段、解句等环节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说:“我们再看一看课文的插图,它上面都画了些什么?”学生一边指认,一边回答后,教师又引导学生:“你们还看到春天有什么景物,想不想画下来?”学生们纷纷举手,教师便让他们在黑板上画。有的画自己喜欢的动物,有的画花草,有的在教师所画的枝条上添叶添花、贴小鸟,有的在树下画鱼塘、青蛙、水草……这一活动把课堂气氛推上了高潮。
在语文课上借助插图的帮助,可以较完整地理解内容。在此基础上,学生凭自己的经验再去作画,既延伸了课文内容,又活跃了气氛;既展示了学生的绘画才能,又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
通过插图来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渠道。课文的大部分插图都色彩鲜艳、主题鲜明,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欣赏水平,关键要看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运用。
如有位年轻教师执教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
这一课有要求背诵的段落,在指导学生背诵时,教师一边按顺序指着画面上的景物,一边引导学生背诵。三遍过后,学生基本上可以抛开课本,按教师所指的画面顺序把段落背下来。课后,学生还看着书上的图画议论,找教师要一些关于海洋动物的图片来看。第二节课上。教师让学生把自己想象出的海底世界画下来。学生们异常兴奋,都画出了自己心中的海洋世界。课堂非常活跃。
这样对插图进行处理,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把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