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操作性学习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灵丹妙药”,其实,在语文课上运用一些操作性学习策略,也能使课堂教学异彩纷呈。
一、操作在“细致”处,培养严谨学风
在操作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有粗枝大叶的毛病,忽视一些最基本的操作要素,导致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存在偏差与错误。有一次,某教师在教学《詹天佑》时,让学生根据文中有关内容的提示,画出詹天佑开凿居庸关隧道和八达岭隧道的示意图。并用箭头标出隧道的开凿方向。教师在巡视学生的操作时发现,学生笔下出现了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错误。他们把居庸关和八达岭山势的高低与山岭的长短画得相差无几;用箭头标出隧道两头的开凿方向时,更是随手一画,有的箭头朝上扬,有的箭头朝下钻,不在同一水平线上……
教师叫停了学生的操作,引导学生重新阅读课文,找出“居庸关隧道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等句子,让学生圈出指导作图的关键词,如“山势高”“一千一百多米”“三倍长”“两端向中间”等。随后,将学生画的一幅示意图放在投影仪上。图画上箭头歪斜,如左下图:
教师在投影仪上用尺子沿箭头方向延长画虚线(如右上图),一边画一边说:“虚线代表隧道开凿的方向,两端只有在同一水平线上相向开凿。隧道才能接通。按照这个同学标出的隧道施工方位,山两头的隧道能接通吗?京张铁路猴年马月才能竣工呀?”(学生笑了)
在教师巧妙的点拨和委婉的批评下,学生终于明白了,操作示意图得依据文中提供的数据,进行细致操作,不能马虎了事,于是又立即兴致勃勃地修正自己的图。在这里,教师在点拨学生细致读书,抓住关键词句细致操作的同时,还介绍了将两头隧道接通的实践经验,让学生把课本知识与实践经验融合起来。这次的操作性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次认真、细致读书的生动教育,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风。不失为操作性学习的精彩之笔。
二、操作在“比较”中。让教学删繁就简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方法。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能使人快捷地认识事物之间的不同特点,在比较中深化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在进行“比较”操作性学习过程中,极好地体现出了语文教学中删繁就简、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理念。
在教学《鲸》时,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须鲸和齿鲸的“呼吸”特点,一开始就让学生找出描写鲸呼吸的相关段落,用简笔画画出须鲸与齿鲸的呼吸图,想想:为什么不同种类的鲸呼吸的特点不一样呢?
不过几分钟,学生纷纷举手示意自己的操作图已完成。如下图:
教师巡视后,露出满意的微笑,问道:“你们现在认识须鲸和齿鲸呼吸的特点了吗?”“认识!”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须鲸呼吸形成的水柱是……”
“垂直的,又细又高。”
“齿鲸呼吸形成的水柱是……”
“倾斜的,又粗又矮。”
“为什么不同种类的鲸呼吸时喷出的水柱不一样呢?”老师又问。
短暂的沉默,不少学生举起了手。
一位学生回答:“根据人的呼吸的原理,我认为须鲸应该是鼻孔小,呼吸气流急,因此须鲸喷出的水柱垂直,而且又细又高;齿鲸应该鼻孔大,呼吸气流大,喷出的水柱又粗又矮。粗矮的水柱压力大,所以是倾斜的。”
另一位学生又说:“是的,就像我们玩的水枪,枪口小的向上喷出的水柱细、高、直;枪口大的向上喷出的水柱粗、矮、斜。”
多精彩的回答!这种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学生通过在短时间操作过程中的理解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而得到的。思维始于动作,因而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学生进行思维提供支柱。把阅读理解融于操作实践,避免了教师繁冗的说教。简单明了的教学过程,简洁明快的操作体验,让学生在“垂直”与“倾斜”“细”与“粗”、“高”与“矮”的操作比较之中,认识了不同种类鲸的呼吸习性,又通过操作中的思考,达到了对事物本质特点的深层次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操作在“变化”里,培育创新意识
把“变化”当作操作性学习中的一种策略,以突破思维定式,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其从操作中达到对课文内容全新、深刻的理解。这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一种创新意识。譬如,朗读课文时,通常采用圈出重点词及增划一些延长符号、上扬符号等方法,突出语调的轻重高低、语速的平静缓急的变化,从而通过朗读对课文内容、人物特点及文章的情感内含有所体会。如果在朗读指导中运用“变化”的操作方式,改变某些内容的构段方式,运用“反复”等修辞方法进行朗读,就能从全新的角度,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更深刻地感悟到事物的鲜明特性。
《白杨》中有这样一句话: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教师让学生把“风沙、雨雪、干旱、洪水”分别与“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重新组合成一段文字:
风沙中,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雨雪里。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干旱时,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洪水里,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通过对新语段的朗读,学生加深了对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中“坚强不屈”的个性的感悟。这种操作后的组段变化。学生也必然会感受到:原来课文内容还可以这样“变化”着读。这无疑是一种创新。“创新”是人人都具有的潜质,但需要创新教育的“唤醒”。假如教师经常引领学生进行此类变化性的操作学习,学生随着创新意识的不断加强,一定可以使学习从量变达到质变,最终形成飞跃。当学生浓厚的创新意识演变成一种创新能力时,他们一定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坦然地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会采用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去战胜它们,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东西。如此看来,在朗读过程中的精彩“操作变化”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操作性学习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手段,讲究的是动手与动脑并举、知识积累与生活实践的结合,追求的是一种较高效率的学习效果。语文教师要善于捕捉教材中的操作要素,培养学生浓厚的操作意识,帮助学生形成熟练的操作技能,让操作成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常态,那么,语文课一定会在操作中精彩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