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结

2011-12-29 00:00:00季爱民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3期


  面对新课改,许多语文教师感叹:“语文,我们越来越不会教了!”其实,新课标跟过去的大纲相比,更注重学习方法的学习,更重视学以致用、语文实践,更重视情感体验,回归母语学习的本质。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只有保持冷静的头脑,静下心来思考,巧妙结合,才能真正走进本真的语文课堂,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书声琅琅”与“静思默想”
  
  “书声琅琅”是一堂好课的重要特征之一。我曾聆听过于永正老师执教的《全神贯注》,也曾看过他执教的《第一次抱母亲》的课堂实录,可谓是返璞归真。没有花样翻新的游戏、表演帮忙,不用声、色、形俱全的现代媒体“包装”,方法只有一个“读”,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范读、比赛读。于老师缘何对“读”情有独钟?缘于他对母语教学规律深刻的认识、准确的把握。“以读为本”,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在入情入境的阅读课上,伸出感悟的触角,张开个性的羽翼,喷涌生命的激情。充分感受语文之美,享受学习的快乐!
  课改以来,许多语文教师对于课堂上的朗读给予了很高的重视,课堂上出现了“书声琅琅”的喜人景象。他们将名师的好点子、好方法移植于自己的课堂,可却常常使“淮南的柑橘成了淮北的苦枳”。如有一位教师在公开课上执教《青蛙看海》,上课伊始,该教师就宣布:该课文对话较多,老师打算通过朗读来学习这篇课文。接下来一会儿自由读、开火车读,一会儿表情读、分角色读,一会儿轮读、对读、齐读等,一节课用了十多种读法,读书声不断,学生却没有静心思考的时间,课堂成了“朗读”的舞台。课后,我询问了学生,他们表示学得很快乐。但当我问他们:文中的青蛙为什么能看到大海?你觉得他的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学生基本都用书上的话来回答,说不出个所以然。实际上这节课学生除了收获满耳的笑声和几点朗读技巧外,所知了了。可以说这节课的朗读指导没有让学生真正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没有让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完美融合。
  语文教学是要翻来覆去地读,但要把握一个“度”。指导朗读不在于热热闹闹,要注重实效。新课标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略读和浏览”。这就是说,语文课既要“书声琅琅”,又须“静思默想”。试问,没有了静思默想,学生能发现疑问吗?能咀嚼品味吗?语文课堂要给学生创设一个默默读书的“场”,一个静静思索的“场”。只有让学生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入境悟情,外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所以说,一堂好的语文课,书声琅琅与静思默想,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必须同等训练,比翼双飞。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室里静悄悄,学生集中思维,要珍膳这重要时刻。”
  
  二、“踊跃发言”与“学会倾听”
  
  踊跃发言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表现。课堂上,教师努力为学生创设轻松喻悦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表现才华的空间。课堂上学生踊跃发言成了新课改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生情绪高昂,小手举得高高,教师目不暇接,发言声此起彼伏,课堂上精彩纷呈,教师春风满面。可是,在踊跃发言的同时,有两种现象也在悄悄地出现。
  现象一: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场面,特别是低年级,当教师一提出问题,孩子们不假思索,就把小手举得高高的,嘴里在喊着:我、我、我……当其中一个同学争得发言的机会时,其他举手的孩子们马上像泄了气的皮球,无精打采地放下下手,嘴里在嘀咕着:哎呀,真没劲……一部分同学发着牢骚,一部分同学举着小手继续争取发言的机会,甚至有的个别同学打断发言同学的话,抢着说。我在教低年级时经常也碰到这样的现象:有时,当一个学生发言结束时,我马上叫另外一个学生再重复一遍,站起来的学生根本答不出来。因为他光顾想发言,没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
  现象二:在听或者教高年级的语文课时,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场面,当教师提出问题后,特别是稍难的问题,总是部分优秀的学生在支撑着课堂,大部分学生是忠实的“听众”。
  这两种现象正好是两个极端:第一种热闹现象的背后,学生“独我”的意识在滋生,不会倾听,不会尊重别人的不良行为在形成;第二种现象的背后,一部分学生的“惰性”在养成,光听不动脑,谈何学习?语文新课标指出: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往的素养。面对这两种现象,作为一线的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吐露真情,而且要教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让新课程所倡导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能真正落实到实处。
  
  三、“民主教学”与“严格要求”
  
  每次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课,总是听到教师鼓动性的话语:“说得好,掌声鼓励。”面对这一情景我的脑海中就会浮现这样一幅画面:在一次公开课上,教室里数次响起了掌声。我坐在一个小男孩的旁边,听到他说:“又要鼓掌,真是烦人。”下课了,我问他为什么不喜欢鼓掌。他说:有时候,自己脑子里正想着为什么这么好,老师说鼓掌,我还没有回过神;有时候觉得不怎么样,可老师却说要鼓掌,我觉得真麻烦。为了达到某个教学目的,示意学生鼓掌,这并不是民主而是命令。过分廉价的表扬让听课老师反感,也让学生反感。在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如果教师一概以“你真棒”、“好聪明”、“掌声鼓励”等笼统地评价,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
  如《槐乡五月》一课有这么一句话:“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香都浸在脑海中了。”这段话以精练含蓄的语言,生动传神地描述了槐花香味之浓烈。教学教师评价学生朗读的话语让我记忆深刻。
  (生朗读,不够有感情)
  师:(微笑着)你的朗读让我只闻到了槐花的清香!
  (生争相举手朗读,一生读,较有感情,进步不小)
  师:(兴奋地)我已经闻到槐花的醇香了!请大家再练读一下,看谁读得香!
  (生群情激昂,投入练习,不一会儿,跃跃欲试。一生朗读,感情充沛,将槐花之香演绎得有声有色,学生情不自禁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师:(陶醉地)现在,整个教室都弥漫着浓浓的槐香了!(掌声雷动)
  这一位教师巧妙地运用槐花香味的浓淡变化来评价学生的朗读,肯定成功之处,委婉指出其不足,效果颇佳。
  作为教师,要富有教学智慧,面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要巧妙评价,严格要求。有的时候为了体现民主,有的教师对上课不专心听讲、做小动作、捉弄同学等不良现象也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制止,甚至视而不见,直接影响学生的良性发展。民主、平等的教学,并不意味着削弱教师的主导地位,而是既尊重学生,又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点拨、调控的作用;宽容善待学生,并不意味着对学生不良行为的放纵。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体验,也要寻找其闪光点,肯定成绩,还要诚恳地指出其不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新课程呼唤对当前课改热问题的冷静思考,呼唤更多的巧妙结合,只有这样才能通向本真的语文课堂生活,让课堂高潮迭起、精彩纷呈,让语文课堂生活更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