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2011-12-29 00:00:00谢丽坤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8期


  目前语文教学存在这样的现状:识字简单机械,死记硬背;阅读课多上成了内容分析课、自然常识课、思想教育课。我认为,语文教学一定要凸显本色,回归本真。凸显本色就必须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注重字词教学。识字析词教学是小学阶段教学的重点,字理则是识字析词的基础和根本。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呢?
  一、根据学生认识规律,发展学生形象思维,提高识字能力
  汉字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尽管形体有所变化,但它的表意性特点仍熠熠可见,如倚木为休、合手为拿,分手为掰等等。然而,现如今的语文教学,特别是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学生习惯了字形分析,习惯了死记硬背,他们很少能从识字中感受到汉字的魅力,不能引发他们的无限遐想,催生他们的创造。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以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同时,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初步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
  我在教学识字时,常借助直观手段,让学生对字表示的事物,眼观其形,耳闻其声,他们对字义就会有透彻的理解并在头脑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然后充分运用字理教学,展示汉字衍化的过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根据图形去思考字形与字义的联系,充分发挥图的作用,使学生通过观察、对照、比较、分析等方法,把握字形特征和基本字义。如教学“鸟”字时,可以依次出示飞鸟图、篆体“鸟”字和楷体“鸟”字,直观形象地演示出“鸟”的象形意义和过程。学生通过图字对照,观察出“勹”表示鸟头,“丶”表示鸟的眼睛,“ㄣ”表示鸟的身子,“一”表示鸟的腿脚。这样由图到字,学生清楚地知道“鸟”字的演变过程,起到学而不忘的作用。在识字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图和字的关系,尽可能地采用实物、幻灯投影、动用演标等直观手段,让学生观察,或者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帮助他们从直观中思考、概括获得对字义的正确理解,并且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教学,既加深了学生对汉字的感性认识,掌握了字形、字义,同时又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二、字理识字让学生探究识字的方法,提高识字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识字与写字”目标的第一条就指出:“让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在阅读教学方面又提出:“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vFLxFCBMX5Y8B9m2iN0agIMNziLqkp3hp6SiKF3+BxM=,理解生词的意义。”如在教学“秋”字时,我先让学生画出“秋”字,然后我说谜面:一边有水则生,一边有水就死。再让学生猜谜语,学生根据自己画出的字,稍作思考,很快就猜出是“秋”字并牢牢记住了。这是采用“字谜法”引导学生识记生字。字谜法有利于引趣激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寓教于乐。
  拆字对联法,同样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如在教学“德”、“攀”和“魏”等字时,我先让学生观察这些字都由哪些部件组成,然后再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联想。学生很快编出了以下识字顺口溜:“德”字:两撇一竖直,十四去赶集,一心都想去,去到集市没钱买东西;“攀”字:两木两叉叉,大字手在下;“魏”字:有女无处嫁,一嫁就嫁到禾苗下,夜夜和鬼睡,问其怕不怕。这些顺口溜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字的组成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探究出来的,对这样笔画多的字,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识字,也能很快地识记并且记得很牢。这样教学,既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又能让学生体会学习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识字能力。
  三、中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应渗透字理教学,提高识字能力
  进入中高年段,我们更多地进入理解、阅读、品读赏析课文,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的阶段。由此看来,字理好像没有了发挥的余地,其实不然。中高年级的课文中有些词往往是一词带全文,领全篇的形式。这样就更应抓住这类词语,抓住时机,在阅读教学中灵活、相机地渗透字理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见形知义,牢记于心,而且还能结合语言环境,更好地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如在教学《养花》一文时,学生对“秉烛夜游”理解不透,特别是对“秉”字理解不到位,识记“秉”字也只能数数笔画机械识记。为此,我抓住生字“秉”进行字理教学,采用了拆字析义的方法来阐明“秉”字的字理:1.请同学们看“秉”字中间部分像什么?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能说出“秉”字中间部分像横手。2.“禾”又像什么?3.那“秉”是什么意思?通过这样一步一步的观察与思考,学生了解了“秉”的本义是手持一棵禾,根据这个动作引申为动词,是持和拿的意思,它是一个会意字。这样就把“秉”这个抽象的字符具体化、形象化了,让学生理解了“秉”的意思,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秉烛夜游”的意思,较好地掌握了“秉”字的字形结构,真正做到形义结合。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遵循母语规律,强化字理教学,真正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