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积累语言

2011-12-29 00:00:00张勇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8期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评判其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准,也会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感悟文本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体会人物的喜怒哀乐和故事的跌宕起伏,将学生引领到一个向美、向真、向善的人生价值体系,同时也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提高其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要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积累语言,必然会涉及对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
  一、依托朗读,增强学生语感能力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课堂必然离不开学生的琅琅书声,要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关注文章所散发出的思想感情、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优美的语言文字,完成语言积累,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因此,教师要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如自由朗读、指名读、齐读、分小组读、分角色读等等。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体悟随着朗读而不断深入,体现朗读呈现阶梯式的发展。初读课文时,避免学生出现“唱读”现象,要求学生把文章读通读顺;细读课文时,感悟文章的主题,联系课文的整体,要求学生把文章连起来读深;熟读课文时,声情并茂地朗读,合理展开联想和想象,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要求学生把文章读透。
  如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中,为了帮助学生积累难懂的词语,我特意设置了质疑问难的环节。当学生提出疑问后,我并没有急着解释这些词语的含义,而是说“这是同学们刚才画出来的不明白的词语,老师都知道是它们是什么意思。可是,我希望同学们能自己通过读书来解决。我相信,大家多读几遍过后就会明白了”。而后再请学生上台和教师表演读“一拥而上”、“团团围住”、“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体会它们的含义。教师不应以简单的说教代替学生的思考,而要透过朗读训练来增强学生的感悟。
  二、立足文本,组织学生表达训练
  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敢说,注重训练由易到难的过渡,从词语训练发展到句子训练,再扩展到一段话的训练。语言表达注重规范和准确,然而要让学生恰如其分地表达却不是一件易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说话实践,丰富语言积累和口头表达。在教学中,教师要倾听学生的表达,及时纠正学生表达上的偏差,让学生重复练说。久而久之,就能对学生的语言积累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教师还要注重学生连贯说话的训练,让学生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鼓励学生善于表达、乐于表达,给予学生恰到好处的指正和鼓励。
  在语文课堂上,只是由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是不行的,适时引导学生尤为重要。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仿照课文中精彩段落的好词好句和表达方法,联系生活实际,有计划、有选择地训练学生表达。
  如在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中,让学生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开展两方面的语言表达训练:1.联系自己的生活谈体会。文中主人公的年龄和大家的相仿,可他却不甘做一名弱者,不愿享受别人的关爱。你们是否也曾帮助过比你弱小的人,伸出你温暖的手呢?2.联想一下三十年后的景象。假如三十年过去了,萨沙一家还是住在那片森林,眼前又会是怎样的景象呢?学生通过想象练说,将所有的积淀倾吐出来,将心中的体会表达出来,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延伸课堂,丰富学生积累空间
  阅读教学如果只在课堂进行,就会受到时间的限制,要想做好学生的语言积累,必须不断把课堂向外延伸。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让学生大量积累佳词妙句、精美篇章,能够丰富学生的语言宝库,使其体会到文章的谋篇布局和匠心独运的遣词造句。当学生的语言积累达到了一定的阶段,他们便能做到出口成章、妙笔生花。教师还可以利用文本空白,结合学生的学情,因时之需地调整和融合,从教材中挖掘出新的内容,让学生想象补白,进行口语训练,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阅读教学仅靠一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更为广阔的天地里汲取营养,培养创新精神。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才是他们学习的最大动力,才能激发他们的主动性。教师要积极创设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利用各种机会,运用适当的形式,如好书推荐会、讲故事比赛、读书报告会等,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交流,提高学生的品悟能力,锤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终使阅读成为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受益终生的好习惯。
  学生的语言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伴随着他们的整个学习阶段甚至是一生。“活到老,学到老”,由此可以预见语言积累过程的艰巨。这就意味着,教师要不断开辟学生语言积累的途径,教会学生好的方法,让学生真正能“喜闻乐见”,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语言素材库,在阅读中游刃有余。这样,阅读感悟对于学生来说,就不再是一件难事,而是让他们受益一生的易事。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