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阅读教学如登山,是把学生由山底引领到山顶的过程。 我觉得,阅读教学像一首乐曲,它由“前奏曲”、“主题曲”与“升华曲”组成。
一、前奏曲——激发阅读兴趣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课堂的导入部分如果设计得有趣味性和启发性,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就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之中。语文课堂导入需要我们视课文特点、学生实际和教师个人风格择善而用。常用的有:
1.扣题目。对于一篇文章来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如教学《小草与大树》一文时,我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学生会问:“是写关于植物的吗?”“是一篇童话故事吗?”“小草与大树有什么关系?”我顺势说道:“想知道答案吗?快到文中找找!”这样,学生就带着强烈的阅读期待走进文本。
2.联生活。生活是学习的源头活水。如教学《理想的风筝》一文时,我先问学生有没有放过风筝,放风筝的感受如何,心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怎样的。然后话锋一转,说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理想的风筝》,文中所写的可与你们所想的不是一回事。”这样,学生会迫不及待地走进课文。
3.设悬念。悬念设置能帮助学生点燃思维的火种。如教学《装满昆虫的布袋》一文时,我开篇就问:“平时你们的口袋里都放些什么呢?”学生纷纷回答后,我说道:“有个小孩跟你们不一样,他的口袋里装的都是昆虫,想知道他是谁,又为什么装昆虫吗?那就读读课文吧!”这样,每个学生都会急切地打开课本读起来。
4.创情境。情境交融是很多写景文章的特点。由于多种因素,学生很少旅游,所以学习这一类文章时,一般需要教师利用教学挂图,最好是课件,让学生有一个直观印象,从而激起阅读兴趣。如教学《雾凇》一课,我通过课件播放吉林雾凇奇观,那美不胜收的景象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不少学生不由自主地发出由衷的赞叹:好美呀!我顺势说道:“画面带给我们的是美妙的视觉享受,语言文字带给我们的又是一番别样的感觉,让我们走进《雾凇》,去领略那天下奇观……”
二、主题曲——发展语文素养
“我们不能只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一直以来,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是很深刻。前不久,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于老师说,用教材教,就是以教材为凭借,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学生教活,教聪明。
1.教学生读书。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读书。在实际教学中,课堂上教师都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书,以至于课文学完了,学生还不能把书读正确、流利。于老师曾教导我们:书不读通不开讲。所以,教师要不怕所谓的“冷场”,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由地读课文,“磨刀不误砍柴工”。
2.教学生抓文眼。文眼即文章的关键词句,这些词句就是学生解读文本的“支点”。有的课文篇幅较长,如果每句逐个梳理,既耗时多,又把课文弄得支离破碎 。找到文章的关键词句,则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如教学《詹天佑》一文时,我先让学生找出本文的中心句,再找出中心词,然后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词质疑问难,标点圈画,揣摩人物的内心到学习人物的品质。
3.教学生找规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在与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给以方法、规律的启发。如教学《鲜花与星星》一文时,这首诗浅显易懂,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不难理解。因此,引导学生赏读诗歌,熟读成诵后,可对学生说:“为了奖励你们,给你们看一些老师收藏的图片。”然后放一组图片,引导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最后引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式说话,并鼓励学生说说生活中看到的。这样,学生在迁移练说中,既感受到了成为小诗人的快乐,又发现了课文的规律,掌握了方法。
4.促想象,勇创新。“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教师精心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在创新思维的空间。如教学《爱之链》一文时,为了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我设计了以“乔依醒来……”为开头的练笔,让学生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三、升华曲——实现阅读迁移
“结尾”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抓住教材特点,巧妙地处理课堂结尾,可使课堂教学达到“课虽终,趣不尽”的境界,给学生一种“课断思不断,语停意不停”的艺术效果。
1.悬念式结尾。小学生往往都有好奇心,教师可以利用此特点,在课堂结束时设置悬念,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结束时,我是这样说的:“林冲棒打洪教头后又会发生什么事呢?林冲是108位好汉中第一个出场的英雄好汉,仅仅通过本文的学习是很难真正走进、了解林冲的。要想读懂他,请走进儿童版《水浒传》吧,它会帮助你的。”
2.拓展式结尾。“结束就是开始”,一堂课也是如此,表面上是一节课的结束,实际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如教学《古诗两首》(《石灰吟》与《墨梅》)后,学生对咏物言志的诗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我便又拓展了两首,让学生赏读,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咏物言志诗的认识。最后布置学生课后收集这类诗,并利用主题班会时间举行一次“咏物言志诗词”的朗诵会。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