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在语文课上发言积极性的探索

2011-12-29 00:00:00林德斌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8期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小学生年级升得越高,举手回答问题的人越少!究竟是什么使本应“童言无忌”的小学生在课堂上变成了一群“沉默的羔羊”?这其中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不可否认,造成这种现象,教师有不可推脱的责任:你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学生慢慢思考了吗?你的提问学生乐于回答了吗?你对每个学生的回答都予以激励了吗?你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了吗?
  那么,究竟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使语文课堂重新焕发生机呢?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言
  为师者,需有平等之心、关爱之心、宽容之心、欣赏之心。“你真行,再试一试!”“你真棒,做得这么好!”诸如此类由衷的肯定、诚恳的激励,带给学生的将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快乐感受,是暖意,是亲近,是成就感,是自信心。相反,如果教师在教学时绷着面孔,不苟言笑,或严字当头,居高临下,教学气氛必然紧张,学生易产生压抑感,势必影响学习效率,更不必说发表自己的见解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提倡:学生答错了允许重答;答不完整的允许自己或者同学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问题允许发问;教师错了欢迎学生指导;教师对学生发表意见的应尽可能给予表扬。学生没有被同学取笑的苦恼,没有被教师批评的忧虑,能充分享受到发表意见的乐趣。如此,课堂气氛才会融洽,才有可能达到“哑巴也想唱歌”的境界。
  如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燕子》一课时,有这样的片段:
  生1:于老师,燕子在水上飞行,为什么常用尾尖或翼尖点水?
  师:这样,燕子在吃水中的小鱼小虾时,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不会一下栽到水里。
  生2:于老师,您说得不对,燕子不吃鱼、虾,它是吃水面上的飞虫,我在农村亲眼见过,书上也是这么写的。
  师:谢谢你!回去我再查看有关资料。
  当证实了学生的说法正确后,于老师不但表扬这位学生,还向学生鞠了一躬。在这样和谐、开放的气氛下,学生个个爱说乐说,畅所欲言。
  二、精心设计提问,使学生乐于发言
  提问是教学艺术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问法新颖、形式灵活、富有情味的问题,才会使学生喜闻乐答。
  首先,可以设计具有情感性的课堂提问。特级教师支玉恒在教学《西门豹》一课时,当学生细读课文之后,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痛快不痛快?(2)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佩服不佩服?(3)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愤恨?(4)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同情?(5)课文中有没有什么使你感到奇怪?由于这些问题紧扣学生的内心感受,把学习课文与学生的情感联系起来,因此,“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情绪高涨,思维飞扬。
  其次,可以设计具有趣味性的课堂提问。皮亚杰有句名言:“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有趣的问题具有很强的魅力,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变得趣味盎然。著名特级教师徐善俊在教学《赤壁之战》时有一个精彩的设计:课文学完后,他问学生:“大战结束后,周瑜在庆功会上会怎样向将士总结这次取胜的原因?如果你是周都督,会说什么?同样,曹操也会总结这次大战失败的教训,如果你是曹操,会怎样向部下总结?”这个设计趣味性极强,学生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个个争相扮演周瑜或曹操。
  再次,可以设计具有思辨性的课堂提问。思辨性的问题易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促使学生深入研究、探讨,在思维的撞击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孙双金老师在教学《落花生》这节课中,他模仿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采用了灵活开放的辩论会形式,引导学生说“是做一个像苹果、石榴那样的人,还是做像花生那样的人”,分两派展开辩论。结果学生都滔滔不绝,非常乐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总之,在平时教学实践中,需要教师重视提问,注意优化表达形式,提高提问的艺术性,努力使课堂具有吸引力,充满活力。
   三、改进评价方式,使学生有兴趣说
/BNxQu6u7Qy5fGjxU2aDNIPcjb2EmOFSch3w+Q1APfk=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杜绝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讽刺挖苦,同时避免“廉价的表扬”,要通过有效的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在课堂中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
  1.评价要注重感情投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样一个“好”,可以说得平平淡淡,使人感到勉强应付之嫌;也可以说得激情满怀,让人感到发自内心的赞赏。教师的评价语言对学生的情感影响很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影响学生下一次发言的积极性。请看特级教师孙双金在《只拣儿童多处行》这一课教学中的课堂评价。
  师:冰心奶奶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生1:因为儿童多的地方,往往是春光最美丽的地方。
  师:说得真好,原来是“儿童多处春光美”呀!(板书)
  生2:我觉得儿童很有发现的眼力。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2:“我拉着一个忸怩的……”(读第七自然段)从中我看出孩子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师:真聪明!孩子们有发现的眼睛,你也有发现的眼睛。还有更新的发现吗?
  生3:冰心奶奶非常喜欢儿童。
  生4:第六自然段把春天写得这样饱满,这样烂漫,实际上也是暗示孩子也是这样饱满,这样烂漫。
  师:你真有一双慧眼,把藏在文字背后的东西也读出来了。
  学生成长发展走的是“成功是成功之母”之道,教师充满真情的激励语言能让学生不断获得走向成功的动力。以上片段中,“说得真好”、“真聪明”、“发现得好”、“你真有一双慧眼,把藏在文字背后的东西也读出来了”,这一句句话语就像蜜汁一样流进学生的心田,化作前进的不竭源泉。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及时对学生运用肯定性、激励性的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使他们更加乐意发表自己的见解。
  2.评价要注意个性特点
  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性格等存在着差异,同样的评价对这个学生是合适的,但却不一定适合另一个学生。所以,对待不同的学生,评价应当有所区别。对基础好的学生,应激励他们求异创新;对冲动型的学生,则重在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对基础差的学生,评价则重在鼓励参与。这样,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了教师的关心、帮助,也会带着积极向上的情感投入到新的学习过程中。
  四、关注弱势群体,让学生有机会说
  细细品味众多课堂上师生的问答,我们不难发现它更多地成了反应灵敏、成绩优异者的“专利”。大多数中、下等水平的学生只是背景,他们成了陪衬优等生的“绿叶”,成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思考不成熟或反应迟缓的学生得到的更多的是“你再好好想想!”“你怎么连这个问题也不会?”很多学生就在这种循环往复的提问中磨灭了举手回答问题的冲动,选择了消极坐等,久而久之,大部分学生成了课堂上的“看客”,或沉寂漠然,或冷眼旁观。其实并不是他们不愿“再好好想想”,也不是他们真的“连这个问题都不会”,而是在问与答的过程中,他们得不到仔细思考、判断的时间和空间。这样的教育不是素质教育,而是“精英教育”了。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面向全体学生,更应充分关注“弱势群体”。落实到操作层面,教师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要具有层次性,视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不同的难易坡度,找到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最易被忽略的中等生有机会展示自己,让缺乏自信的学困生也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吞吞吐吐答不上来时,教师应耐心引导,而不是粗暴地打断学生的话或请优等生代劳;当学生回答错误,惹了笑话陷入尴尬时,教师应当幽默地帮他解围而不是一笑置之。当学生感受到自己被教师所尊重、所欣赏、所关注的时候,深藏于内心的自信被唤醒,踊跃发言就会水到渠成。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