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由若干词句构成,但真正支撑文章主旨、富有灵性的只是其中的部分词句,堪居“眼睛”之要。这些“眼睛”就是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它们承载着课文的大量信息。教学时,如果能够找到它们并懂得如何“解剖”,那么阅读话题的创设就不存在问题了。
如《春天的雨点》教学片段:
师:(出示句子)自由读第一句,想想“春天的雨点”和“草原上正萌发勃勃生机”是什么关系?再加上适当的关联词改写这个句子,表达你的理解。
生:因为春天的雨点落在草原上,所以草原上正萌发勃勃生机。
师:如果将句子的前后部分颠倒一下,还会说吗?
生:草原上之所以正萌发勃勃生机,是因为春天的雨点落在草原上。
师:很好!再读第二句,它与第一句有一个相同的内容是什么?(春天的雨点)结合刚才对课文的初步了解,想想这两个“春天的雨点”是一个意思吗?
生:不是。第一句中的“春天的雨点”是指我们通常所说的天上落下来的雨,而第二句中的“春天的雨点”是指乌汉娜老师对学生达丽玛春雨一样的关心与爱护。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除了从整篇文章可以看出外,单从这个句子也能够看出来。句中有一个“仿佛”,这说明作者打了一个比方,就是把“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与爱护”比作“春天的雨点”。
师:这样一读,我们就明白了,第二句中的“春天的雨点”不是指真的“雨点”,而是用了一个打比方的方法,特指“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与爱护”。请大家认认真真读课文,把重点表现乌汉娜老师对学生达丽玛春雨一样的关心与爱护的词句用横线划出来,把重点表达学生达丽玛在乌汉娜老师春雨一样的关心与爱护下所萌发出的勃勃生机用波浪线划出来。
(教师个别指导)
师:同学们已经划得差不多了,我们先在学习小组内做一个简单的交流,然后再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汇报。
(学生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时,教师引领学生分别从“划横线的”和“划波浪线的”两个板块进行研读,深入感受“乌汉娜老师的爱”和“达丽玛的勃勃生机”)
在《春天的雨点》一文中,“春天的雨点,落在草原上,草原上正萌发勃勃生机。春天的雨点,仿佛也落在达丽玛心里”一句,就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教师在教学时,要抓住重点句子大做文章:先感受第一个“春天的雨点”的作用,再比较前后句子中两个“春天的雨点”的不同用法,最后创设出“感悟乌汉娜老师对学生达丽玛春雨一样的关心与爱护”和“感受达丽玛在乌汉娜老师春雨一样的关心与爱护下所萌发出的勃勃生机”这样的阅读话题,为学生解读文本搭建了一个多向互动的对话平台。通过读、划,学生深刻地领悟到了教师对学生无私关爱的崇高美德,教师也最终实现了教学目标。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