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引导阅读 提高课堂效率

2011-12-29 00:00:00吴咏梅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8期


  低年级段的阅读教学由于课程内容比较浅显,很多教师认为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没有深度,要么简简单单地读过、说过,要么挖掘更深层次的资源,一味地拔高低年级阅读教学。这样“低不成,高不就”的教学,课堂的有效性是值得怀疑的。低年级的课程内容是适合孩子特征的,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有自己的特色。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结合课文内容的特点,设计生动有效的教学活动,从而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从文本中获得乐趣,最终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一、 简笔勾勒,帮助理解
  低年级的学生很喜欢画画,虽然很多时候是涂鸦之作,但却是学生主观感受和美好愿望的生动体现。抓住学生这一特征,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图文对照、读文画文的方法。无论是精美的挂图、教师寥寥的点睛之笔,还是学生的涂鸦,都能引导学生借助画面进入文本,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内容,这也正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的目标。
  如在《夕阳真美》一课里,有这么一句话:“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格外壮丽。”“连绵起伏”是什么意思,学生们一脸疑惑。这时,我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用高低不平的曲线勾勒出山的模样。很多学生得到了启发,说:“‘连绵起伏’就是指大山有高有低。”我又接着画了几座山,有的学生恍然大悟,说:“‘连绵起伏’就是指高高低低的山一座连着一座。”简简单单的几笔,让学生清楚深刻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二、 角色朗读,体会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1~2年级学生“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一种有效途径。分角色朗读,更能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分角色朗读,虽然只是换了一种朗读方式,但是在学生的眼里,这是一个有趣的活动,是扮演不同的人物在对话。为了让人物内在的情感通过朗读外化,学生必定要先主动地从文本中感受角色的情感。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猴子种果树》一课,有很多猴子与小动物的对话。如“对,五年太长,我可等不及”这一句,怎样读,才能把猴子心里的想法读出来呢?学生把“太长”、“等不及”读得尤其突出。当我问到为什么这样读时,学生回答:“这样能体现猴子做事情没有耐心。”“猴子想早些吃到果子,很着急。”可见,为了把猴子这一角色的话读得传神,学生经过了自己的思考和体验。教师不能把角色朗读只当做读课文的一种方式,更应充分发挥角色朗读对体会人物情感、理解课文内容起到的重要作用。
  三、 情境表演,深化体验
  好玩、好动是低年级学生的天性。在课堂上,教师可根据文本创设一定的情境,有时是一个背景图,有时是几个头饰,又或是一段音乐,再组织学生扮演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