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到“学

2011-12-29 00:00:00季凤玲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8期


  “什么是教育?”“如何进行教育?”这些原本简单的问题,在各种纷繁的理念、思想冲击下,就像“哥德巴赫猜想”一样困扰着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以至于我们眼前迷糊一片,找不到前行的方向。偶有一天看了特级教师薛法根的《哪吒闹海》一课的课堂实录后,犹如一阵春风吹得我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我们教师不能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应该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视角来考虑学生的自身发展和幸福成长,我们的教学也应由注重教师“教”的层面转移到注重学生“学”的层面,在这个过程中要主动地关注学生自身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并努力追寻儿童生命成长的幸福。在崇尚多元化理念的今天,薛老师提出并践行这种思想,是多么难能可贵呀!
  综观薛老师的这节课,我得到三点启示:
  其一,教学过程再也不能以教师为中心,更不能以教师的解读为教学的基点,而应该切切实实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个体生命自由成长为教育的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要彻底摒弃那种“以学生不能读懂课文内容为教学的逻辑起点,也不管学生理不理解,更不管学生愿不愿意去理解,一律由着教师带着学生一段一段讨论、分析课文内容,并进行一些朗读、说话、写话练习”的方式,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地”只留下一缕痕迹。其二,在对 “学生的学”的指导过程中,薛老师并不盲从编者的立场,而是站在学生生命发展的高度,因“需”而教。既有目标指向又有方法指导,既依托文本又超越文本,他让语文课堂走向生活,走向运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概括故事内容,不管多么复杂的一件事,都可以用三句话概述:为何(闹海)?如何(闹)?(闹)如何?一方面教会学生如何将一个故事讲精彩:“就是将一句话变为三句话。”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如何转述,同样的一件事,说话人目的不同,说法也不同:龙王告状;哪吒解释; 编者颂扬。其三课堂的实效得到很大的提高,衡量一堂语文课的标准主要看学生在言语发展和生命体悟上取得何种提高,那种只知哪吒具有不畏强暴的精神,不是完全的语文课,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获得言语发展,个体生命健康、自由、幸福的成长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在这节课上,薛老师正是基于学生的视角进行教学,真真切切地以学生言语发展为基石,以学生个体生命自由健康发展为目标,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由薛老师的《哪吒闹海》,我更深层次地想起教与学的关系。
   “教”与“学”是教育中一对重要的概念。“教”,是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别人的一个过程,而教师则是“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礼记·学记》语)。而“学”,则是识也,效也。也就是效法,钻研知识,获取知识。教与学是一对辩证统一体,“教者”离不开“学者”,离开了“学者”,它就失去了实施的对象;而“学者”也离不开“教者”,如果离开了“教者”,学者就无法进行高效的“识也、效也”,在“教”与“学”两者关系中,学居于主体地位,学者主体的个性差异、主观能动性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教起着导引作用,教是为了学者的学,为了学者更好的学,所以我们只有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树立起此思想,才能有效地将教师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技能和思想传授给学生,使之成长。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专著《学记》就曾论证过“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而孔子在《论语》中也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都是说明教是为了学。近代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更是主张:教是为了不教。可见在教与学中,学是多么重要呀!尽管学生的学重于教师的教,然而仍有一些教师我行我素,全然不顾学生的学的主观能动性,一味地强调教的作用,并使出浑身解数,想方设法地用“教”来提高教学的效率,从教师敬业层面上说,这本来也无可厚非,但结果“把孩子学习的乐趣教没了,把孩子自主创新的精神和能力教没了,也把得诺贝尔奖和创世界一流大学的机会教没了”。当然,肯定一样新生事物不能全盘否定旧有事物,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学之间的主次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与学这对关系中,虽然学生的学起着主要的或起决定的作用,但是,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教师的教也会起着主要的或决定的作用。例如在小学,由于小学生自主意识薄弱,他们的自控能力、认识能力也比较薄弱,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教”的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另外,在学生“不知、不能”,或“知之甚少”的时候,教师的“教”也起着主要作用。总之,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行时,会涌现出许多新的理念、思想,但是新理念、思想的提出,要有着一个吸收、扬弃的过程。
  由“教”到“学”,以学定教,以学生个体生命自由成长为教育教学的逻辑起点,以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为教学突破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如此教学,我相信,我们的教学一定能敞亮一片天空。
  (责编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