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一

2011-12-29 00:00:00陈美芳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10期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还不太明确,好动而富于好奇心,注意力难以稳定、持久,侧重形象思维。因此,兴趣是构成小学生学习动机中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成分。儿童是否有学习兴趣,往往取决于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本身是否有兴趣。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口语交际与习作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口语交际和写作的总目标分别是这样表述的: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同时,在各学段目标的表述中特别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如“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等。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实施口语交际与习作训练时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信,想方设法灵活安排、巧妙变通,让说写训练变得富有趣味,以激发学生的说写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表达,在快乐中练写,从而让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更有效。
  一、变室内讨论为室外交流
  [案例描述]
  在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中,结合第一组课文的主题,教材安排了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老师带我们去春游,我看到了春天……让我们一起来说说在春天里的新发现吧!
  当时,春天才刚刚有那么一点苗头,离学校安排的春游还有好几个星期,如果把这个内容推迟到春游前后,大自然已是春意浓浓了,就没有了那份发现的惊喜。可是带学生出校外春游又不现实,怎么安排这个内容呢?一天早上,我突然发现校园里发生了变化,很多花草树木都挂上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植物名,有几种植物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长出了一点点小嫩芽,非常细小,不仔细看还真不会去注意。当时我眼前一亮,这不正是“春天里的发现”的最好材料吗?于是,我当天就抽时间带着学生到校园里找春天,找变化。学生欢呼雀跃,带上纸和笔记下了所有植物朋友的名字,对于不认识的字也在互问互教中学会了。在观察的同时,大家欣喜地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学,告诉老师。我也在旁边适时点拨,引发学生的想象。就这样,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大家互相启发,越找发现得越多,越说词句越精彩。“看 ,树上的小嫩芽,真像春天的音符呢!”“瞧,大叶黄杨的新叶子小小的,像躲在妈妈的怀抱里。”……在不知不觉中,学生进行了口语交际训练。回到教室后,他们又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我也给予适当的点拨、引导,再让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允许他们边写边讨论,可以用上别人想出的精彩句子,但也要鼓励他们写出自己的个性感受。
  学生喜欢这样的活动,他们感情投入、兴趣盎然,于是合作说话、写话的训练也就更快乐、更有效了。
  这次以校园作为课堂,变室内讨论为室外交流来练习说写的尝试,让我和学生都尝到了甜头,但练习并没有就此止步。二十多天后,当春意更浓时,我们组织了第二次观察,以“校园的新变化”为主题来练说练写;立夏后,又有了第三次,主题是“初夏的校园”。或许,以后还会有第四次、第五次。在这一系列的观察中,我和学生学会了发现,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想象,学会了记观察日记……在这一次次的观察发现中,每个人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受着美好的春天,感受着植物生生不息的变化,而这些感受和收获又会被迁移到校外,迁移到对大自然的发现中。
  当然,以上案例仅仅是其中之一,类似这样可以把课堂搬到校园中,从室内搬到室外的口语交际还是不少的,如说说写写我们的学校,说说写写某种植物,说说写写某一个场面等等。
  二、变普普通通为新奇有趣
  [案例描述]
  有时候,我会在课堂上发给学生每人几颗花生,或是几粒瓜子,让他们去观察、品尝、发现,看看谁能在这普普通通的小食品中有所发现,能想出与众不同的精彩词句来。此时此刻,学生的观察是那么专注、那么仔细,他们的发现又是那么新颖、那么独特。通过自由观察、小组合作交流,一句句妙语出现了:
  “花生住在一个麻屋子里,里面住着一对孪生姐妹呢!打开花生宝宝的‘麻屋’,可以看到花生宝宝穿着红红的衣服,用手一搓,花生宝宝露出了白白胖胖的身子。”
  “花生宝宝的头上,长着尖尖的小嘴,好像在说:‘忍一忍,你这个小馋虫!’”
  “我的牙齿像一把钥匙,咔嚓一下,把瓜子宝宝的门打开了。”
  “瓜子宝宝的形状是雨滴形的,可爱极了!我好奇地用牙齿咬开了瓜子宝宝的外衣,露出了它那白白嫩嫩的身体。”……
  在观察中,学生充分调动了各种感官,让快乐一直伴随着他们,说话和写话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除了食物可以进入课堂,还可以让各种适合携带的小玩具、小动物、小玩意儿进课堂,成为我们观察的对象。平常在学生眼里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东西,因为进入了课堂而变得新奇有趣起来,学生也会兴趣盎然地投入说写当中。有时候,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跑进课堂的“不速之客”进行说写训练。如教室里突然飞进来的一只小蜜蜂、小蝴蝶,或是某个同学突然出现的什么意外状况等等,都可以成为学生的观察对象。抓住时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交流观察所得并记录下来,不都是很好的说写训练吗?这样的训练又是毫无压力的,自然也是趣味浓浓、快乐有效的。
  三、变各自为战为生生合作
  [案例描述]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我是小小推销员》时,教师就可以将各自为战转为生生合作。教师首先以新颖别致的“招收推销员”的形式入手,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再加上相应的环境布置,营造一种真实的气氛。接着,分别播放推销不成功和成功的录像,师生共同概括出介绍、推销商品的基本方法,然后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模拟操练,尝试推销。每小组由一名学生当小组长负责主持,鼓励学生用不同于他人的方式推荐,交流后相互评价、修正,再推举出代表参加全班交流。全组成员都要为推选出的代表献计献策,让他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最后,推销展示,竞争上岗。教师提示学生可以用以下形式推销:商品推介、商品自述、当场试用、记者采访、电视广告、上门推销等。展示后,我们还评出了最佳推销员、最佳创意奖、最佳推销小组、最佳广告语、荣誉顾客等,对学生予以表扬、奖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交际、互动是口语交际教学的核心,人人练说、个个参与是口语交际教学的关键。在学生基本掌握了推销商品的要领之后,让学生以四人为小组或自找伙伴进行充分、自由交流,以比赛练说的形式为富有创意的交际增添强大的动力。这样大大刺激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在小组交流时,无论是构思内容,还是用词造句,每个学生都尽其所能地展示自我、发表意见。当一个学生说完后,能迅速听到同学们对自己的评价,而这种评价又反作用于他们的推销活动,让他们说得更好。另外,口语交际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对于口语交际能力较低的小学生来说,在小组中的练说必然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和问题,需要进行有效性的检验和针对性的矫正。让各小组以各自独特的推销形式作汇报,既避免了推销的单一性,又赋予了学习挑战性,使学生自始至终保持参与交际、评价、纠正、评选等活动的兴趣与热情,有效地培养和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
  四、变老师点评为学生互评
  [案例描述]
  从五年级开始,为了培养学生积累材料、每天练笔的习惯,提高其写作水平,我在班里提倡写日记,周一至周四写小日记(篇幅可稍短),周末写一篇四五百字的大日记。为了提高学生写日记的兴趣,我坚持每天批改,但不可能改得很详细,只能打一个等级,时间宽裕的时候写上一两句简短的评语。刚开始时,学生的兴趣挺浓,态度很认真,材料也很丰富,有写校内亲身经历的,有写校外观察所得的,有写课文学习后感的,有发挥想象创编故事的……但是,时间长了,部分学生开始觉得乏味,日记质量有所下降,经常是应付了事。于是,我想到了一个办法,变老师批改为学生互改。每个星期抽一定的时间,由学生自由交换日记,认真阅读伙伴的所有日记后,改出错字错句,划出自己认为好的词句并附上点评。在第一次安排互评时,我还给学生提示了几个点评角度:态度、字迹、错别字、语句、材料、创意、装饰、努力方向等。对于这样的做法,学生非常感兴趣,点评的质量超过了我的预料。大多数学生的点评都在一百字以上,既表扬优点,又指出不足,比教师的点评还要具有针对性,而且有不少点评活泼生动、富有个性,或具体实在,或幽默风趣。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习作目标中提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这些目标只靠课本中安排的那几次习作是远远不能达到的,而日记正是很好的补充训练。日记本的互改互评既可以让学生学着修改,又可以让他们在阅读同学日记时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可谓一举多得。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应该说,现在的课本编写非常注重趣味性,这为实施趣味教学提供了物质前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赖于教师的有趣设计、灵活变通。变一变,趣味生。希望学生能经常在趣味浓浓中享受着口语交际与习作过程的快乐,享受着口语交际与习作成功的喜悦,享受着语文学习带给他们的乐趣。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