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目标,也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建立一个听读训练环节,在中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增加听读训练的教学环节
听力训练应该是低中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项目,但在现实教学中,它却成为一个“盲点”。要想规范听读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增加听读训练的教学环节,确定听读目标,安排训练时间,保障听力训练。
二、精选听读训练的教学内容
幼儿会说话时,他们所用的词语都不是从书上看来的,而是听来的,可见他们都具备较强的听力。因此,教师应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内容,让他们参与听,乐于听。
1.口语材料先行
在听读初期,应选择口语较强的听读材料,尤其是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对他们的要求不易过高。教师可多挑选儿歌、童谣、绕口令、谜语等篇幅短小、语言形象的口语听读材料,一是因为这符合此年龄段学生口语占优势的特点,二是因为这可增强学生听读的兴趣,初步培养他们的良好听读习惯。
2.生动故事跟进
到了二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书面语言积累,就可听一些儿童诗、童话、寓言、成语小故事等,其主题积极向上,童趣盎然,语言生动形象,又有一些简单的情节。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生动的文学形象,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一段段充满音韵美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在反复听和说的过程中渐渐领悟、模仿。
3.流行文学提升
三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听的习惯,这时候教师所选择的材料应该是学生喜欢听和必须听的内容。例如,模仿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形式,精选一些脍炙人口的小说片段,或深受学生喜爱的杨红缨、郑渊洁的小说,以及文学性较强的杂志,让学生在“听”中享受语言,在“说”中感悟语言,在“诵”中积累语言,在“写”中运用语言。
三、规范听读训练的操作流程
在中低年级的听读训练中,教师可把“听和说的语言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听读训练”操作流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听文——说文——读文”。
1.听文
听前让学生做好准备,明确听的目的,有针对性地去听。教师首先给学生做好示范,让学生看到什么样的行为和表情能告诉别人“我在听”,如端正的坐姿、专注的眼睛、微笑的表情等。
2.说文
在学生听了一遍或两遍后,请学生回答课文里出现的人物、地点、事情等;也可以让学生说说记住了哪个词、哪句话,指名复述;还可以进行教师说上句、学生接下句的游戏。为了让学生说得更好,教师要训练学生在倾听的同时,尽可能做到边听边想、边听边记。
3.读文
经过前面的听和说,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已有了一定的了解,积累了一定的词语和句子,朗读的基调也有了感性的把握,但他们的语文书却自始至终没有打开过。因此,当教师让学生开始读课文时,他们是非常主动投入的,并且力求读得有感情。
四、优化听读训练的教学策略
听是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欣赏角度,不同的听话习惯。教师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训练学生的听力,促进学生听力的发展。
1.创设情境
让学生置身于某个情境中进行语言训练,这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对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协调左右脑的活动,促进大脑的思维功能,都非常有利。
2.互评交流
学生在课堂上要听的不仅是教师的语言,同时也要倾听学生的回答。让他们边听边想,有不同意见要及时提出,这种方式是对学生听话、思维、说话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参与教学,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3.猜听结合
学生在听故事前,要读读题目,猜猜可能会写什么;在听故事时,猜一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你觉得他会怎么做”“你猜结果会怎样”等,以此展开思考和想象,激活思维,激发兴趣;在听故事后,对人物进行评论,发表自己的感想。
五、建立听读训练的评价机制
人们把评价称作“指挥棒”,这说的是评价的导向功能。诚然,如果评价的标准、方法科学合理,将有助于教学取得好的效果,有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为规范听读训练,增加其有效性,教师还需建立听读训练的评价机制。
1.评价的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主要针对学生的听力习惯,关注学生听的积极性,着重激发学生听的兴趣。教师应对学生在听力训练中的表现进行由衷的评价,如“你听得真仔细,连一个小小的‘很’字都不放过”;“你一边听,一边懂得记下关键的、重要的词,值得我们每个同学学习”。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对听的态度、方法进行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
2.评价的方法
在听力训练课中,教师应侧重于对听的“过程和方法”进行评价,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则应侧重于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评价主要通过笔试来实现。
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也就是对语文的敏锐感觉。规范听读训练是培养语感的抓手,因为听读训练是从学生入学时就开始的,它能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课堂教学与语感训练互相渗透、相得益彰。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