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提问 构建高效课堂

2011-12-29 00:00:00钱红梅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10期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新课程教学改革倡导互动型教学、探究式教学,而课堂提问则是实现师生互动、启发和推动学生积极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形式。因此,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实施课堂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才能使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变得有效呢?
  一、把握提问的尺度
  “角度决定思路,尺度把握人生”,可见凡事都要讲究个“度”字。我们所理解的“度”就是程度、分寸。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把握一定“度”的提问,学生们好似登山一样,登过一个高峰,又有另一个高峰出现在面前,于是他们登高的乐趣就越来越浓,课堂气氛就越来越活跃。如教学课文《揠苗助长》,可以让学生看着课题提出几种不同层次的问题:最易的——“是谁做了拔苗助长这件事?”较难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更难的——“学习了这个寓言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这三个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样,课堂才能真正属于每一个学生,才能呈现出“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良好课堂局面。
  二、明确提问的指向
  课堂提问的方法很多,不管采用何种办法,都应不求多而在于精,要尽可能符合教材、学生、教师的实际,做到有明确的指向性,这样才便于学生有针对地进行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应该是高效课堂的一个最根本的要求。例如教学《看菊花》第一自然段时,要求学生了解写事文章的几个要素,我提出了:“看菊花的时间是______,看菊花的人物是,看菊花的地点是______,他们去公园里做的事情是______。”这样的问题,方向明确,学生既能理解课文内容,又初步了解到写作的方法。
  三、控制提问的节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1b6ff14dfc0eec452a3c1ee872554abb45826b87ac27a6dff4787d40a35cbbf1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这就是说,应给学生学习的时机,有思维的过程,教师绝对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及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再推开一扇窗子,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有学生提出:这位隐者是谁?是神仙吗?针对这一疑难问题,学生的答案各式各样:诗人、僧人、道士、采药人、医生……都为自己的看法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教师说:“老师想给你们提个建议。我们能不能再仔细地读读诗,边读边想,从诗中的一些词语里,把这位隐者‘画’出来,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大增,讨论十分热烈,有的说:“我从‘采药’这个词里想象隐者是个懂医术的人,他采了药为人治病,是一位救人的良医。”有的说:“‘云深不知处’说明隐者的‘采药’是在云雾缭绕的高山上,他不辞辛劳,不怕艰险,隐居在深山里采药行医,是个大好人。”还有的说:“‘松下问童子’的‘松’也有意思,是不是也象征隐士的品格像松树一样坚强,精神像松树一样长青。他是一位品德高尚的老人。”课堂上学生活动积极,思维活跃,正如音乐中的休止符一样短暂停顿,给了学生思维的时间,保证了学生思维转换和思维过程的时间。大多数学生及时调整思维内容和思维情绪,进行广泛、深入的思考,才出现了有创见的回答,改变了提问中“少数学生撑场面,多数学生当陪客”的尴尬局面。
  四、增强提问的艺术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既然一半是艺术,那么,语文教学就离不开一个“美”字。提问也要具有艺术性。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课堂提问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的心窍上。例如教学《秋天》,读到描写秋色诗句的时候,问“除了书上这些颜色,还有其他颜色吗?”既引导学生想象,又让学生再次享受到了秋天的美。学到诗歌最后一小节时,再问一问“本小节与文中一小节相呼应,你能找到吗?”引导回到上段,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提问之所以深刻,就在于它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把课堂的热度建立在学生思维的深度上。课堂小提问,教学大文章,让有效提问助高效教学一臂之力!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