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简约而不简单的小学语文课堂

2011-12-29 00:00:00钱敏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10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在提倡“以瘦为美”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遵循语文学科规律的前提下冷静思考,深入探究课堂教学“瘦身”之道,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实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一、追求自然情境,不做刻意雕琢修饰
  情境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中重点强调的一种教学策略,其关键在于将学生的情感和体验迁移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片面地把“情境”理解成形式上的“热闹”,忽视学生内心情感的现象司空见惯,作为教学中的“隐性因素”往往被教师忽略掉了。因此,教师创设的情境在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基础上,更要做好知识与心理的自然衔接,而不必在形式上煞费苦心、翻新花样。
  例如,在讲解《看菊花》一课时,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生字以外,能够指导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一次校级公开课上,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
  师:大家都知道,冬天里很多花儿都凋谢了,有一种花还在开放,这是什么呢?
  生1:梅花。
  师:错,再想想。
  生2:海棠花。
  师:不对,有没有别的呢?
  生3:雪花。(哄堂大笑)
  师:雪花也能开放吗?(教师的表情有些尴尬)
  生4:是菊花。
  师:对啦,真聪明。
  师:大家见过菊花吗?都有什么颜色的?
  生5:有红色的。
  生6:有粉色的。
  ……
  课堂教学变成了“学生猜谜”,不必说教师知识上已经表现出一定的狭隘性,单单是这样的做法就偏离了正常的教学轨道。原本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事情却搞得雾里看花,拖泥带水。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开门见山地引出学习主题。
  如:“深秋时节,百花凋谢,而菊花却迎着寒风盛开。今天呀,老师就带领大家跟随《看菊花》课文中的主人公看菊花去,好不好?大家可要仔细观察菊花的颜色啊。”寥寥数语,学生即可兴致勃勃地投入到课文阅读活动中去。
  二、实现文本对话,加强日常阅读积累
  阅读是提高学生文章理解能力,积累妙词佳句,拓展知识视野的最佳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敢于放手,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阅读氛围。
  1.课上阅读。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文章内容上浅显易懂,风格上多姿多彩,情感上积极向上,很适合小学生阅读和理解。教学之初,教师不必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深度挖掘主题思想,可引导学生先从具体的、感性的描写内容入手,让学生发声朗读、分角色阅读,引导学生进行自身感悟,获得丰富的语感。
  2.课间阅读。连环画、《小学生学习报》等都是课间阅读的好素材。这些内容大多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给小学生阅读带来一定的情趣感,能进一步丰富他们的想象空间,增强语文阅读的主动性。
  3.课外阅读。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对于一些经典的或带有探究性的文章,在有限的课时内做到精读精讲往往令教师感觉力不从心。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可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通过收集、整理、归纳相关阅读信息,对文章中所涉及的观点形成全面认识。
  例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是一篇关于海洋的说明文。海洋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人类迈入21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正在迎来开发、利用海洋的新时代。而为什么“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是本文理解的重点。教师除了要求学生在课上认真阅读文章试图获取答案外,还可积极引导学生借助互联网、图书、报刊等方式进行深入阅读,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拓展教学空间,增强语言运用能力
  语文的价值在于应用,应用离不开生活和体验。教师应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不断拓展教学空间,不断增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例如,在作文训练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把一些典型的学生习作或获奖作文进行深刻剖析,从文章构思到段落衔接,从叙事风格到景物描写等无不面面俱到。这样的做法既费时费力,又收效甚微,究其因,很多学生并没有习作中所说的一些生活体验或情感经历,因此这种单纯的“以案说法”式的作文点评方式是得不到学生的认可的。
  在景物描写作文专题训练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去公园、田野、景区等处进行实景体验,让学生在领略大自然的美景的同时细致观察,深入思考。鼓励学生用文字既可以表现“美”——山清水秀、风景宜人、百花齐放……也可以提示“丑”——树木被砍伐、河水被污染、垃圾堆成山……“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只有亲身去实践、去观察、去体验,才能写出声情并茂、有血有肉的好文章来。
  总之,要达到简约高效的教学效果,需要语文教师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这里面既有教学策略的选择,也有自我真情实感的付出,更有对语文学科独特的理解与认识。让语文教学抛弃浮华,回归理性,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