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市“有效教学”的成果年,为此,全市自下而上地开展了如火如荼的“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汇报活动。在赛课活动中,有三位教师“同课异构”,共同演绎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第二课时。虽然三堂课优劣互见,但是,这三堂课却共同演绎了“有效教学的预设与生成”这样一个课题。
走进课堂
甲老师的课堂:忽视语文课特有的课程特性,导致目标的预设“擦边”,语文课上成了综合实践课。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阅读教学中,抓住文眼作为突破口,往往能有效引领学生的思考,从而收获事半功倍的成效。甲老师抓住了最后一段进行教学。本以为教者会利用这个话题引领学生感悟司马迁的“发愤”,孰料教者投影出示了一张司马迁生平经历表格,将司马迁从出生到去世的各个时间段一一呈现。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解读这张表格,教者展示了大量的图文资料,整整花费了25分钟也没有能够全部完成这一环节的教学任务。甲老师课堂的失败,关键是未能考虑到语文课程性质,导致教学目标的预设出现偏差,将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或者说是综合实践课。
乙老师的课堂:游离“预设”的“生成”过多,导致预设的目标“擦边”,教学任务未能完成。
有效的课堂理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预设是“开放”的前提,生成则是“开放”的本质,新课程标准也力倡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乙老师针对“前无古人”这个词,引领学生诵读了陈子昂的那首著名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恰巧这个班级的学生平时古诗文诵读得比较多,学生三言两语地解读起这首诗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可见诗人多么孤独寂寞啊。”“陈子昂怀有远大的志向,但得不到重用,这首诗其实写出了他怀才不遇的感情。”……教者预设中呈示这首诗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史记》在中国文学史学上“前无古人”的历史意义,但是,教学中,教者没能把握住“生成”的度,导致生成“泛滥”。在这堂课中,类似的过度生成不只一处,致使本课时的教学任务在拖堂的情况下仍然没有能够完成。没有分寸感的“百花齐放”,并不能给课堂和学生带来效率感。
丙老师的课堂:精当的“预设”,紧扣目标实现的“生成”,在语文性话题探究中,实现了有效教学。
语文课堂得有语文的味道。丙老师紧扣“发愤”,围绕司马迁“想死而未死的原因”展开了具有一定深度与广度的语文性话题探究。丙老师引领学生联想到前文内容:《史记》未成、父亲嘱托、古代英雄、人生价值……教者预设了如下问题展开课堂教学:“司马迁可能想到了哪些古代英雄?这些英雄的死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的?”“临终之时的父亲怎么说的?假如我们就是司马迁,你听懂了什么?父亲想要完成怎样一部史书?然而,史书未成身先死,父亲的心情怎样?他又是如何向儿子表达遗愿的?英雄史诗成书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父亲托付的仅仅是一部史书的写作吗?”在课堂上,因为预设得合理,教者调控得法,课堂生成也是精彩的:“这些英雄既是司马迁的脊梁,更是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他要为他们做传,他怎能辜负英雄的感染与期盼。”“父亲托付的是一部史书,也是他的志向,更是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的生命!”“面对耻辱,曾经想到一死了之的司马迁,想到了《史记》未完成,想到了古代英雄的故事,想到了父亲的嘱托,想到了要死得其所,甚至想到了汉武帝为小人蒙蔽,他要还历史以真相,司马迁选择了生,选择了忍辱负重,发愤写史。”当学生感受到司马迁的生承载着太多的责任与抱负而不能轻易就死的时候,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他们的所思所想的时候,预设的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走出课堂
1.准确解读教材这个特殊的文本,准确预设课时教学目标,保证教学预设的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一句话,用语文的方法解决语文的问题。甲老师之所以把语文课上成了疑似历史课,原因就在于预设中未能用语文的方法处理教学资源。语文不同于其他课程,因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所以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至关重要,问题是如何开发,如何利用。
2.辩证地平衡预设与生成,在目标这个“纲领”下组织课堂教学,保证课堂生成的有效性。
关于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钟启泉教授曾作过这样精彩的阐述:“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更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乙老师和丙老师的课堂,都关注到了学生的生成,容许学生“即兴创造”,课堂在他们的调控下成为一个“开放系统”。但是,真理再向前跨一步就是谬误。乙老师不经意间跨过了这个界标。在开放性的课堂上,教师更是一个“首席”,一个担负着掌控方向和深度的“舵手”,走在学生前方适当位置的引领者。当学生的思维过于滞涩或过于放纵的时候,教师都有义务进行协调和指引。相比而言,丙老师在课堂上有扶有放,收放自如,有效地实施了课堂教学活动。
(责编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