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章中有一些句子能提示文段大意、文章中心和主旨,体现出作者的观点、思想和情感倾向,我们常常把这些句子称为关键句,比如:点明题目,引起下文的点题句;承上启下,自然衔接的过渡句;点明中心,亮出主旨的中心句等等。这些关键句,在文章内容上、文章结构上及文章表达的艺术效果上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抓好这些关键句,指导学生“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课文的学习会更脉络清晰,简洁明了,整个语文课堂也会更加高效。
一、抓住点题句,引领学生高屋建瓴
案例:教学《沙漠中的绿洲》第一小节时,我设计了以“白茫茫”与“绿洲”的撞色及“到处”与“星罗棋布”的超强映衬,牢牢地吸引住学生,让学生想象那广阔无垠的沙漠的荒凉景象,让他们体会到在沙漠中因为有了绿,才有了生命,才能有城市的出现。进而引起学生谈话:如此数目众多的城市,阿联酋人要花多大的努力才能实现啊!寥寥数语,为学生解释了题目的意思,又激起了学生想要去寻找答案的求知欲望:“这样的壮举,阿联酋人定是用了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来完成。”在此认识之下,学生在后文的学习中一次次地惊叹于阿联酋人民对花草的珍爱、侍弄花草的精心、营造“绿洲” 的不惜一切;惊叹于阿联酋人民战胜困难的决心之大、对美好生活追求之坚定,进而心中被激发起对阿联酋人民无比的钦佩之情,随之而生的是自己改造环境、保护环境的壮志豪情。
反思:学生在抓住了第一小节中的“开篇点题”句后,对文章题目的意思自然已了然于心,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心中已经悄然构思起了下文“可能会”、“应该会”的叙述内容,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期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而实践也证明,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他们始终都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全面理解与感悟文本内容,收到了很好的阅读成效。课的末了,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钦佩之情更化作了自己行动的决心。不难看出,用好点题句,教师可以在课的一开始就表明倾向,简洁明快地切入到课文的学习,开门见山,一目了然,很好地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则帮助他们在后面的学习中高屋建瓴地在文章主旨的引领下深入文本,避免了含糊不清。这样,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学生对课堂学习的主动投入,就成为了课堂上最难能可贵的教学资源,它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整个课堂的成效。
当然,点题句也不固定在课文的开头,它亦可以在课文的结尾等地方,教师只要做个有心人,巧妙设计,定能收获不一样的精彩。
二、找准过渡句,促成学生融会贯通
文章中用来提示前后意思之间的联系,使它们有机联系起来,并自然而然地由上文转入下文的句子,就是过渡句,它主要起着总结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的作用。
案例:教学《秦兵马俑》一课,在导入后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主要介绍了秦兵马俑哪些特点。学生读后较容易地找到了“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等特点。这时教师再问:文章又是如何把这些特点的介绍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呢?学生找到了过渡句,并且是独立成段的一句。围绕着这句话,我让学生在小组中开展合作学习,说说课文是如何介绍这两个特点的。后来,学生介绍中的一连串数字,给我们描摹出了这个建筑的超级“阵容”。在学生围绕着过渡句展开对上文与下文的介绍后,我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让学生再来体会文章前后文在描写上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结合课文的插图,学生知道了:过渡句总结的上文主要是对兵马俑总体的介绍,而它引起的下文则主要是对个体的描绘,手法更细腻。统领全文,把这两方面融合在一起来理解,学生会发现作者正是通过这样整体的“面”的介绍让我们感受到这一古迹的规模之宏大,而一处处个性突出的“点”的描绘,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听到了它们的呼吸,感受到了它们不朽的生命气息。
反思:仔细研读各种过渡句的上下文,耐心品味其前言后语,我们会发现:这高度概括的“承上启下”四个字,并不足以囊括过渡句在文章中所发挥的所有功效。我们只有全面了解过渡句的作用,才能理解文章作者在行文中安排某一过渡句的良苦用心,从而理顺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结构,更准确地、融会贯通地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像《嫦娥奔月》一课中第3自然段的过渡句,不但在内容上由后羿过渡到逢蒙,更是在情感上的一个转换:由赞美后羿的“为民造福”转向揭示逢蒙的“奸诈贪婪”。学生在这样的内容与情感的铺垫之下,就能更准确地从整体上把握准文章中三位主要人物的形象。《变色龙》一课的过渡句“变色龙如此迟钝,如何捕捉食物呢?”,用“迟钝”一词准确地总结了上文“依然一动不动”的场景,又用一个问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强烈地想要读下文了解原因。而文章正是通过多处这样问句的过渡,牢牢抓住了读者,让学生完整地了解了变色龙的“捕食”、“变色”等特性。过渡句就是有着这样不容小视的作用,它不但在文章结构上,更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上帮助做到浑然天成,声气相通。
三、感悟中心句,激起学生自主探究
能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就是“中心句”,它是文章写作内容的集中体现。作者通常在揭示文章中心的同时也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让学生把握文章中心句,认真感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如能很好地利用好中心句,还能激发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让课堂有不一般的效果。
案例:《黄山奇松》一课,作者在开头即用一句话点出了“黄山四绝”中的“奇松”独领风骚。而“情有独钟”一词更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我在课堂上,就是紧紧围绕着这一中心句来展开教学。我先让学生理解“四绝”中“绝”字的含义:独一无二,再抓住“情有独钟”奠定学生学习后文的基础。于是,用一个问题“黄山松是怎样独一无二的‘奇’,让人们对它如此钟情呢?”带着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整堂课,学生在“找”、“品”中感受到了黄山奇松的秀美,也在“读”中表达了自己对它的喜爱与赞美。
反思:上面的设计中,教师没有过多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对文本的理解,是在中心句的带领下,在自主式的学习下完成的,整个过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即学生围绕着问题,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理解文本的能力。这个过程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也锻炼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这些能力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另外,在文章结尾的中心句,往往总结全文又点明中心,使人对文章的思想更透彻理解,抓好这样的中心句,课堂教学同样能有序、精彩。如教学《人类的“老师”》一课,我在课的开始就让学生初读课文来释题:人类的“老师”是谁?学生找出了结尾的中心句:“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我由此切入:“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人类的好‘好老师’呢?”学生进行了自主、合作式的学习。在交流中,通过同学补充等形式,学生更全面地掌握了文章具体说明人类以生物为师的几个例子。最后,我以“你还知道自然界还有哪些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呢?”结课,让学生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激起他们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在直接参与探究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反省、思考及亲身实践获得更深刻的认识。
以上几例中,我们对关键句的作用已可见一斑。当然关键句的种类也不局限于这些,只要对文章表情达意起关键性作用的,我们都该牢牢抓住。因为找准了这些句子往往对分析问题很有好处,课堂教学会更简洁有效,学生在理解的同时,能力也可以得到多方面地发展。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