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自读自悟,感知文章内容,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
2.针对理解文章主旨所提出的问题,能采取多种方式解决。继续学习并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3.通过史可法的感人事迹,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朗读来体会民族英雄所具有的民族气节和崇高气概,并与作者在情感上形成共鸣。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文章中饱含的激情,体会民族英雄的气节与精神。
教学难点:自读文章,引导学生根据主旨发现问题,促进对文章的感悟。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大声读课题——《梅香正浓》。
2.明确这是一篇拓展阅读课文。回忆预习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复习有关爱国的名言警句。
3.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词语:
英勇捐躯 日夜忧虑 起草奏章 规劝皇帝 泪流满面
拒不拆封 弃之不顾 以身殉城 拔刀自刎 气绝而死
(1)指名读词语。引导思考,在文中这些词语都是在写谁?
(2)出示句子填空:
A.站在虬枝峥嵘的古梅树旁,我的脑海里立即浮现出明末镇守杨州城( )的史可法的事迹来。
B.史可法( )国家命运、民族危亡,几次( ),纵论兴亡,( ),提出救国方略。每次写毕,三读其稿,( ),部将士卒无不动容。
C.清军统帅豫亲王几次写信,劝史可法投降,史可法( ),( )。但他知道明朝大势已去,就召集手下众将,说:“吾誓( )!”
D.城破时,史可法要( ),被俘获后,史可法大骂( )。
E.史可法牺牲后,人们这样评价他。
(3)读句子,在文中找出这些句子是哪些段落的内容?然后从(2)(3)(4)句中概括出史可法的事迹,引导学生把句子概括成词语,练习朗读,并在朗读中体现自己体会到的史可法的品质(忧国忧民、英勇无畏、铮铮铁骨、浩然正气、宁死不屈)。
(4)理解“英勇捐躯”和“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的含义。简明扼要地概括史可法的事迹,并且体会他的精神。(板书以下内容)(本文四字短语比较多,可用四字短语归纳每件事的大意,这是一种很好的概括方法。)
规劝皇帝——忧国忧民
誓守扬州——英勇无畏、铮铮铁骨、浩然正气
气绝身亡——宁死不屈
(5)学习到这儿,你的心情如何?(伤感而肃然。)
A.为什么而伤感?(体会史可法的牺牲,重点讲述“亡国泪”。)
B.为什么而肃然?(体会史可法的精神,重点讲述“故臣心”。)
C.读了史可法的事迹,我们知道了,在国家危亡之秋,是苟且偷生,还是舍生取义?史可法已经用行动告诉了我们。如果叫你发自肺腑的送些句子到史可法的衣冠冢面前,你会送什么呢?(积累的目的是为了运用。)
运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二、体会文章表达特色,感悟作者情感
1.可是“每当我们的民族处于危亡之秋时,总会出现两类人。一类人是有……;一类人是重……”。
(1)师生引读第七自然段。教师随机引导正确读音。
(2)比较句子,哪一句更能激起“感慨万分,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
A.一类人有邦国而无自身,敬畏史笔,体恤民苦,壮怀激烈,视死如归。另一类人则重私利而轻大义,寡廉鲜耻, 戕害同胞,卖身求荣,置世世代代之唾骂于不顾。
B.一类人只想到国家,没有想到自己,体恤百姓之苦,胸怀大志,置生死于度外。另一类人却重视自己的利益而很少想到国家的利益,残害自己的同胞,在敌人面前点头哈腰,失去自我,以求得荣华富贵,还不理会世人的唾骂。
(3)指导朗读。这里,使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前一类人,正是以史可法为代表的民族英雄,应读出崇敬与钦佩;而后一类人,则是中华民族的败类,要读出对他们的痛恨与蔑视。
(4)课文中,你知道还有哪些与史可法一样的第一类人?(岳飞……)正是因为有他们,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才能经得起风吹雨打,百年千载!(引读第一自然段)
三、深化中心
1.训练关联词:因为……所以……
因为史可法葬在梅花岭上,所以作者站在虬枝峥嵘的古梅树旁,想起了史可法来。
因为 史可法 宁死不屈 的气概 ,所以中华民族把史可法铭记在心。
因为 ,所以作者在梅花未开的5月31日,却闻到了浓浓梅香!(可补充:“五卅”运动。)
2.小结。
(1)这里的梅香指的就是:民族英雄们在国家与民族危亡之秋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与气节。
(2)在梅花岭上,因为有史可法的浩然正气,虽然是五月份,梅花不曾开放,可是我却闻到了中华民族的梅香;在中华大地上,因为有史可法、岳飞、文天祥、秋瑾等这些民族英雄,他们在民族危难之秋,那种不计生死,坚持信念的浩然正气存在,所以我们虽不见梅花开,却已浸润在浓浓的梅香之中!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