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板块式教学的“五注重”

2011-12-29 00:00:00吴亚萍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12期


  板块式教学的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其最初的诞生源于海底扩张、地壳消减而因此形成的板块运动。时至今日,板块式教学已经形成了一个集系统论、控制论于一体的文本控制教学过程,它是在科学、精准的教学目标的引领下,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即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对于传统的教学结构而言,板块式教学是一种创新与突破,其核心是全面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那么,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应该如何运用板块式教学呢?本文试从板块式教学的特点入手,谈一谈其运用过程中的“五注重”。
  一、注重整体性,强调全面感知
  根据系统论的原理,在语文教学这个系统中,教材、教师、学生这三个既独立又联系的作用者,本质上是一个层次众多的信息传递和反馈的结构系统,它们实质上是紧密相连的整体。因此,在板块式教学过程中,应该特别重视对文本整体的把握,立足于对某一篇课本全篇的观照。从课本初识阶段开始,就应该寻找那些最具代表性、最具说服力的信息载体展现给学生,以期学生能够从看似琐碎的文本内容中提纲挈领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内容,达成对教学信息的全面把握。例如,在教学《装满昆虫的口袋》一课时,我要求学生首先要通读全文,然后围绕第一自然段中的“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一句再次朗读全文,找出文章中法布尔“捉纺织娘”和“捉小甲虫”两则故事,用来理解“非常着迷”的程度,并由此导向于“装满昆虫的口袋”是一种借代手法的运用,更是表现出法布尔执著追求、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序列性,强调循序渐进
  板块式教学的具体实践不是某一阶段教学方法的选择,而是基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全面安排,它的具体教学实施是完全按照前后有机相连的三至五个板块逐步推进的。其设计的意图,正是通过学生由浅入深的理解,达成思维的逐渐加深。因此,板块式教学是连续性和层递性的结合,是有章可循、过程清晰的阅读教学过程体现。例如,对于《牛郎织女》一课的教学,由于课文字数很多,学生很难一下子全面把握。教师对此可以进行适当概括,先在教学内容序列性上将这一课分成“牵手板块”、“分离板块”、“相会板块”。在学生对三个板块的内容大体了解后,再在教学目的序列性上动一番脑筋,将三个板块的内容进行彼此的碰撞,除了分析牛郎和织女的形象外,还重点分析老牛和王母两个形象,以此为反衬,由表及里,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主题的把握。
  三、注重集约性,强调阅读效率
  集约理念的用意在于用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的效率。运用到板块式教学中,就是要集中、集合课文中的精华,充分围绕文章的主题进行统一的设计。一方面化解板块划分后可能存在的知识承载量有限,出现知识遗漏等问题;另一方面化解以往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自选式教学易出现顾此失彼的问题,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意识,用最简约的形式,达成知识传授、能力提升的功效。例如《莫高窟》一课的教学,教师没有必要做过多的讲解,只需要围绕“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这一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用“由点及面”的方法设计教学板块,就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集约性在运用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文体的区别。像说明性的文章,往往容易找到每个自然段或整篇文章的中心句;而对于抒情性较强的文章,则需要围绕主人公的心理刻画、语言陈述或简短议论来进行分析。
  四、注重交互性,强调自主合作
  板块式教学由教师进行板块预设,看似教学的主体性把握在教师手中,实质上这只是表层现象。板块式教学最为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各个板块内部的问题发现和解决,以及不同板块间的对比碰撞。而发现和解决问题、对比与碰撞的过程,正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知识内化的过程。利用板块间的异同,在圈画、辩论、表演、总结、对比、评说、赏析、升华等环节中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的思维交互,在此过程中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更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能。比如对于《船长》一课的教学,教师已经引导学生分析完了“遇险”、“自救”和“殉职”三个板块的内容。这时,有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船长到最后‘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难道他不可以逃生吗?生命难道比一艘船还重要吗?”的问题。对此,教师应围绕这三个板块分别让学生进行讨论、阐述,比如“遇险”环节船长觉得非常自责,“自救”环节船长尽心尽力地履行职责,“殉职”环节是船长决心与船同在,用自己的行动告诫其他人要忠于职守,等等。让学生在与同学的互动交流中加深理解,在与文本的主动互动中提高认识,这正是阅读教学所追求的。
  五、注重应用性,强调语文实践
  脱离生活的语文是没有生命力的语文。运用板块式教学设计出的每一节语文课,都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板块,即“指导应用”板块。这一板块的作用,就是强调学生要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生活中,可以是作文写作方面的习作技巧应用,可以是情感思绪的感悟应用,也可以是语文技巧的实践应用,等等。比如上面提及的《莫高窟》一课,可以指导学生仿照这篇文章“总——分——总”式谋篇、中心句加过渡句布局的形式写一篇介绍性的记叙文;《船长》一课学完后,可以指导学生谈一谈自己作为一名小学生的责任和理想,以及如何实现这些,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热情,等等。让语文回归到生活中,教学才会真正实现意义。
  当然,板块式教学目前还仅仅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学方法的一种尝试,其真正的效用还有待于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实践,进一步研究,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效,实现语文教学方法的百花齐放。
  (责编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