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课件在语文课堂中的恰当运用

2011-12-29 00:00:00夏金花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12期


  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融声、图、文于一体的认知环境,将枯燥的文字演绎成生动的画面,让无声的作品流露出真情的呼唤,从而扩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其独有的优越性,是其他众多教学手段无法企及的。当下,不少老师在课堂上反复使用多媒体,这种无限制、无取舍的运用,只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下面笔者结合曾听过的一堂公开课《黄果树瀑布》,谈谈多媒体课件在语文课堂中应如何恰当地运用。
  一、忌哗众取宠,忽视文本内涵
  多媒体展示的音像内容给学生带来的是最直观的感受,一般只是对语言文字的浅层面理解,是老师在备课过程中带有自己主观色彩的产物。如果过多以视听来代替对文本内涵的挖掘品味,会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末倒置,缺乏探究,会让学生产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感觉,从而阻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如在教学《黄果树瀑布》时,上课伊始,为了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教师先为学生播放了一段精彩的黄果树瀑布视频,让学生随着视频来到美丽的黄果树风景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黄果树瀑布的向往。乍一看,课堂场面热闹,学生情绪高涨。然而,这段生动的视频播放后似乎没有什么效果,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美景,学生除了发出“啧啧”的惊叹声,便无其他收获了。教师一开始就把黄果树所有的精彩都呈现了出来,后面呈现的画面便会使学生失去吸引力,兴味索然。作为教师,我们在进行多媒体教学设计时,要摆正师生地位,把握介入时机。当学习内容枯燥抽象,不能引起学生注意时;当学生思维缺乏凭借,仅凭常规媒体不能理解时;或当学生感到困难,需要突破教学难点时,才可以适时引入多媒体。所以,在语文课堂中使用多媒体课件要用在关键处,层层递进,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坚决杜绝哗众取宠,忽视对文本语言的内涵品味。
  二、忌先入为主,束缚学生想象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在课堂上能广泛运用多媒体课件并不意味着你的教学理念已经跟上了新的时代潮流。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学习兴趣。
  如教学《黄果树瀑布》,当学到“瀑布的声音”这一段时,为了帮助学生感受黄果树瀑布“渐进渐响”、“人喧马嘶”、“大合奏”的声音时,教师用课件很“巧妙”地由轻到重播放了瀑布的声音,并让学生在倾听后说说自己对瀑布的声音的想象。诚然,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很顺利地引入教学内容,并能让学生很好地完成说话练习。但教师采用的音像教学手段刺激学生感官时,先入为主,无形中已替代或缩短了学生的思考过程,束缚了他们进行想象再创造的空间,折断了他们想象的翅膀。
   三、忌形式主义,抑制学生深层次思维活动
   如今,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似乎变成了一种时尚,课堂上一些老师为了追求“时髦”,一味地以录像代替讲解,以录音代替范读,以投影代替板书,忽视了传统教学媒体的合理使用。需知课堂上只有通过恰当的教学手段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才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如果教学的重点难点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不管形式多么丰富、内容多么生动,课堂教学都不能算是成功的。
  黄果树瀑布与庐山瀑布各有各的特点,为了让学生了解庐山瀑布的长和黄果树瀑布的宽,教师多会采用图片或视频等常用方式来展示。但在通过一系列展示过后,学生对瀑布并无更深刻的认识。黄果树瀑布的宽大宏伟,文中的插图已经表现得很明了,此时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用具体的数据,通过对比,来让学生去了解两个瀑布的不同,激发对大自然景观的热爱。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不当会流于形式主义,达不到真正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不但会造成了大量资源和时间的浪费,也会极大地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抑制了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在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时,我们应遵循教育本质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根据实际需要在语文课堂上合理运用多媒体,为切实解决课堂上的重点难点服务。
  实践证明,只有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才能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运用不恰当,就会适得其反,使语文课堂失去语文的灵性和活力。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