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在提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问题上,更多的教师把眼光投到学生的身上,但不可忽视的是,师生双方共同阅读的媒介——教材,更是一个有效提升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凭借。《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本文拟从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角度,作简要的分析。
一、不是“绝对经典”,审视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凭借,教材的内容都是经过各类专家精心挑选的,其权威性和代表性不言而喻。但是教材也不绝对都是权威,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把教材奉为圭臬,不敢有丝毫的遴选和自主修改。教师更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和当地的特点,对教材作合理的选择,确定最容易让学生接受的内容重点分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本为本,适当延伸”。
例如《黄果树瀑布》教学片段:
师:看,那正是徐霞客的塑像,此时此刻的他也完全沉醉在黄果树瀑布的美景里。那么,我们沉醉的原因和徐霞客沉醉的原因一样吗?
生:一样,因为我们和徐霞客看到的是同样的美景。
生:一样,他和我们一起都在遥对瀑布。
生:我觉得不一样,因为我们看到徐霞客沉醉了,我们才沉醉的。
生:我觉得我们沉醉的程度不同,我们是完全沉醉了。
现在的教材“教什么”,这是很多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语文教学不仅仅要立足于传统的课本,更应该从课本的字里行间去自主发挥,去深入发掘。案例中的这句话本来只需要理解“我们和徐霞客为什么完全沉醉了”的问题,但这位教师抓住文里的一个重复,有意创造出一个“矛盾”,引导学生去思考,反而更加深入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确立“绝妙支点”,巧用教材
“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是很多教师在使用教材讲课时常犯的错误。先从字词句讲起,再逐段进行分析,所有知识点一个不落,这样的讲法不仅学生听得累,而且教师自身也教得辛苦。其实,教师应该把每一课内容都看做是“大语文”教学的一个“绝妙支点”,既讲课文中的知识要点,也立足文本来发展学生的能力,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和道德品质。
例如《变色龙》教学片段:
师:课本里有一句话点出了变色龙的特点,谁能找出来?
生:变色龙,果然名副其实。
师:什么是名副其实?请大家找书中的句子来回答这个问题。(指名答)
师:作者是在怎样的前提下发出这样的感慨的?
生:在经过仔细观察的前提下说的。
师:是的,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带着疑问去观察,带着问题来思考,这也要成为我们平常观察的原则。
再长的文本都有一个支点,这个支点就是文章里的关键词句,如这则案例中的这句话,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但语文教学的范围绝不止于此,文章是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一个支点,要让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生活,正如案例中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一样,当教师从教材中挖掘出不同内涵的内容时,教学的深度也就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三、探究“文本底蕴”,丰富教材
小学高年级的课文以记叙文居多,在利用教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给学生展示出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从文本中的社会环境到自然环境,从作者的生平简历到文章创作背景故事都可以一一讲授。在讲授完课文后,教师还应该立足于课文的主题,提供几篇同主题的文章进行拓展阅读,使学生获得更为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例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片段:
师:肖邦崇高的爱国思想深深感染了我们每一位同学。谁不热爱自己的祖国,咱们中国同样涌现出一位位可歌可泣的爱国人士,谁能说说他们的名字?
(指名生答)
师:他们又分别说过哪些经典的名言呢?
(指名生答)
师:希望课后同学们都能到图书馆去借“爱国”题材的作品再读一读。
语文素养的提升是语文教学的终极追求,从教材的文本中挖掘出深层次的情感底蕴,不仅可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认知,进而树立这种认识。当然,这更是丰富教材的有效手段。
四、指导“借文学文”,运用教材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综观现阶段的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经常存在着缺乏联系、彼此脱节的现象。教师要善于借助课文中的经典片段,从写法的层面去分析,引导学生借助教材来学习写作,达到课文学习与写作学习的“双丰收”。
例如《牛郎织女》教学片段:
师:大家仔细阅读一下“牛郎照看那头老牛很周到”这一段,谁能说说这一段的结构?
生:这一段是并列式结构,前一部分作者围绕“牛郎照看那头老牛很周到”中的“周到”来写的,后一部分是围绕“老牛跟他也很亲密”来写的。
师:非常正确!为了突出“周到”,作者分别写了牛郎挑好草地、喝干净水;为了突出“亲密”,作者分别写了“用温和的眼光看,伸舌头舔手”。这一段的结构是并列基础上的总分。大家在围绕一个主题写句子的时候,可以仿照这一段来写作。
实现课文教学的迁移是教学的追求,教师就是要能够立足于教材,引导学生从写法上去分析课文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上的长处,并内化为个体的写作技能。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写作特点,教师需要区别对待,不能用统一的模式来运用教材。
教材是学习的载体,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凭借,但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教师必须要用好教材而不是被教材所左右,这样才能让阅读教学更加高效。
(责编 钟 岚)